導讀:端午節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繁復的演進過程。端午節那樣多的習俗,你知道端午為什么要捕捉蟾...
端午節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繁復的演進過程。端午節那樣多的習俗,你知道端午為什么要捕捉蟾蜍嗎?據悉蟾蜍為瘡科圣藥,那時候為了給人們治療各種皮膚病,民眾都會去捉蟾蜍來賣或者給家人治病,和奇聞事件小編一起去瞧瞧具體詳情吧。
蟾蜍
端午為什么要捕捉蟾蜍
端午捕捉蟾蜍,是因為在中醫世界,蟾蜍為瘡科圣藥。
蟾蜍有毒,而中醫講究“以毒攻毒”,蟾蜍自然成為中藥之一種。蟾蜍身上多癩疣卻活得渾然無事,所以,作為中藥材,蟾蜍毒被認為對于皮膚病最為有效。有人認為蟾蜍治癬。唐王燾撰《外臺秘要方》所載“療癬神驗方”云:“取干蟾蜍,燒灰末以豬脂和,涂之良。”又有人認為蟾蜍可治水痘。《吳趨風土錄》:“端午日,藥市收癩蛤蟆,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之未痘者,以水蓄洋蛤蟆五個到七個,俟其吐沫,過午取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更有人認為蟾蜍治療各種皮膚病。宋唐慎微撰《證類本草》亦云:“蛤蟆味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療陰蝕疽癘惡瘡狾(zhì)犬傷瘡……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陰干,東行者良。”可見對一般的皮膚病,蟾蜍都是有效的良藥。甚至人為狂犬所嚙時也使用。那作用,大概相當于今天的狂犬病疫苗。這類藥方在古醫術中所在多有。中醫使用蟾蜍,最多的是使用被稱為“蟾酥”的蟾蜍所分泌的特殊毒液。《藥性論》云:“端午取蛤蟆眉脂,以朱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孩兒疳瘦者,空心為丸。如腦疳,以奶汁調滴鼻中,立愈。”這里的“蛤蟆眉脂”,指的就是蟾酥。大概這蟾酥毒性很大,所以才有《帝京景物略》所寫的那種用針棗葉刺蟾蜍眉間,避免讓毒液噴到人眼睛的方法。吳地一地“為修合丹丸之用”而取蟾酥,使用的蟾蜍就“率以萬計”,說來身體能分泌蟾酥,仿佛就是蟾蜍的過錯,而說端午是蟾蜍劫數中的日子,此言不虛。不過古代也有對端午的蟾蜍施以人道之心的。《閭史掇遺》記載,以前五月五日太醫院官具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蛤蟆取蟾酥,以針刺其兩眉,蟾多死。但有一位朱公儒做太醫院院使時,讓采藥者兩眉之中只刺一眉,這樣蟾蜍雖然逃不掉被刺的痛苦,并成了一只眼,但總算得到活下去的機會。這一做法據說后來一直被太醫院承繼下來。
參諸《淮南子》,西漢時代的人捕捉蟾蜍,為的不是蟾酥,而是“辟兵”,這和科學的世界是兩回事了。至于蟾蜍為什么有神奇的力量?為什么“東行者良”?這也已經離開了今天的醫學科學的世界,要理解這些話,就要再進入古人的信仰世界,按照古人陰陽五行的思路,看蟾蜍是怎樣一個神秘的存在。
在中國文化中,蟾蜍曾經被視為神圣。說來這自有緣故。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