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不得不驚嘆祖先偉大的文化創造精神,可以說今天中國人能夠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生活,能夠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所依靠的正是這種偉大的文...
我們不得不驚嘆祖先偉大的文化創造精神,可以說今天中國人能夠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生活,能夠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所依靠的正是這種偉大的文化創造精神。那么,端午捕捉蟾蜍的習俗是什么情況呢?下面是奇聞事件小編帶來的關于五月捉取蟾蜍的故事,一起去瞧瞧吧。
蟾蜍
端午捕捉蟾蜍的習俗
而和捕蛇、捉守宮(蜥蜴)、蠅虎相比,端午更為流行的,是捕捉蟾蜍的習俗。
端午與蟾蜍,緣分頗深。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蝎、蜥蜴共屬“五毒”。清代宮中端午節的大戲《闡道除邪》,就收有張天師制服蛤蟆精的故事。故事中的蛤蟆精,就是蟾蜍。而民間直到今天,仍有端午取蟾酥的習俗。
古代端午節采藥的習俗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捕蟾蜍。
五月捉取蟾蜍的習俗,文獻上所見甚早。《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壽盡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因為古有蟾蜍“辟兵”的說法,所以到了五月望日(十五日)大家都去捉,蟾蜍才面臨“壽盡”被捉殺的命運,在《淮南子》的作者看來,這和大象因為長了象牙而被獵殺緣出一轍。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推知西漢已經有了五月捉蟾蜍的習俗。不過捉蟾蜍的時間和目的,和后世卻大有不同。北京老話說“癩蛤蟆,脫不過五月五”,后世捉蟾蜍是在五月五日端午節;但從《淮南子》的記載看,當時捉蟾蜍的時節,是在五月十五日。捉取蟾蜍的目的,后世是做藥,而西漢人是為了“辟兵”。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惡疽瘡”,這已經和后世大體一致。關于端午捉蟾蜍的習俗,這里再介紹一點史料。明《熙朝樂事》記:
覓蛤蟆以取蟾酥。
關于五月捉取蟾蜍的故事
清人詩云:“莫從海上問三農,蛤蟆蟾酥取次供。”詩下注云:午日,太醫院官具旗物鼓吹,赴南海子,飭農人捕捉蛤蟆蟾酥。
又清人《帝京景物略》亦云:
五日,南太醫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蝦蟆,取蟾酥也。其法:針棗葉,刺蟾之眉間,漿射葉上,以蔽人目。不令傷也。
上一篇:女子受回南天影響 有家進不了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