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秋拜月是我國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不同地方拜月習俗不同...
兔子
兔兒爺
兔兒爺一般是用模子翻塑出來的:先把黏土和著紙漿拌勻,填入模子里,模子分成正面和背面兩部分。等泥料八九分干時取出來,把前后兩半泥像粘在一起,配上倆犄角。泥像全干時,給它身上刷一層膠水,然后再用彩色的顏料描畫。
現(xiàn)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shù)嫩櫽埃皇亲鳛槊袼孜奈镌诿袼撞┪镳^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里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啟功先生講:“我小時候就喜歡兔兒爺。我小的時候,老長親舅姥姥送給我好大一個兔兒爺,比床高,有一米高,我一直很喜歡。后來逛東安市場,里面整條街的兩旁,八月中秋節(jié)前后,每個店鋪都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兔兒爺,好講究啊。”在老人的記憶中,民國時期的北京城,兔兒爺與月餅是中秋節(jié)不可缺少的兩樣東西,正像舒乙先生所說:“童年的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jié)的象征,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jié)。孩子們都得買兔兒爺,大家都覺得要是連兔兒爺都不買那還怎么得了。”不管窮富,每家都買兔兒爺。富人家就買大的,抬回家用水果、月餅供起來;窮人家買個小的,擺在家里圖個祥和。那時,每到農(nóng)歷八月初,兔兒爺就開始上市,熱鬧一些的街巷都有賣的,特別是東安市場、前門、東四、西單等繁華區(qū)、廟會上,賣兔兒爺?shù)母?。有的兔兒爺攤子,把大小不一的兔兒爺擺在樓梯式的貨架上,大的擺上層,小的往下擺,稱作“兔兒爺山”,詩里說得好:“瞥眼忽驚佳節(jié)近,滿街爭擺兔兒山”。兔兒爺?shù)匿N售,就在八月十五前的半月左右,過了中秋節(jié),也就下市了。所以,說到底它還是個節(jié)令物品。
雖說兔兒爺是孩子過中秋的玩意兒,它還是跟普通的泥人玩具不同。就在民國時期,兔兒爺還有神像的性質(zhì),北京人有供奉兔兒爺?shù)牧晳T。啟功先生說:
記得小時,每年八月十五(陰歷),月亮上來最圓最亮的時候,大家在院子里供兔兒爺。供品有藕和月餅,據(jù)說藕是準備給兔兒爺剔牙的,月餅是給吃的,象征團圓??衫弦?guī)矩是只許女子上這份供。兔兒爺豎著長耳朵,咧著三瓣嘴,眼睛直盯盯看著大家,坐在供桌上面,一副憨厚又天真的神氣樣子……特別有一種是神的代表,叫作月光馬兒。是用秫秸稈扎個架子,月光馬兒就貼在上面,紙上印的是白兔子在月亮上拿著杵搗藥圖。這搗藥的工作可是要求高啦,既要心地善良純潔,又要精細勞動,頻繁地重復同一操作,才能保證給人間送去靈藥。這個馬兒要背對著月光放,男孩子準看不準磕頭,我小時候好奇盡看。那樣真正供的兔兒爺,并沒有金盔金甲,而是立著搗藥忙著呢!這是古時候的人們對于自然現(xiàn)象不能解釋清楚,用神說事兒。兔兒爺就是神的代表,神不代表那張畫他的紙,那張紙可就代表神。
就是說,那時北京人供的兔兒爺有兩種,一種是泥像的,一種是紙上畫的,后者又叫“兔兒爺馬兒”,完全是神像。泥塑的兔兒爺從供桌上拿下來,就是小孩的玩具。不過還不是像對別的泥娃娃那么隨便玩,是擺在桌上的,不致輕易摔碎。玩兔兒爺就是這樣一種既哄小孩高興又把它當神敬的習俗,這就是“寓尊天敬神于娛樂之中”。當然也不是每家都搞供奉兔兒爺?shù)膬x式,有些人買回來擺著就是為了讓小孩高興,給家里增添喜慶氛圍的,不過過節(jié)的時候也還是要小心地擺著,不能隨便摔碎的,總是存了些恭敬之心。
兔兒爺?shù)闹苯觼須v是明代初期月光紙上的玉兔搗藥形象。那時人們供奉的主要是月光菩薩,玉兔只是月光菩薩寶座前的陪侍者,頂多是陪祭的。但在百姓看來,月光神前面的陪侍者也是神仙,而且它的職責是搗藥,這就跟治病的大夫有聯(lián)系了?,F(xiàn)在還有這種民間傳說,說過去在人間流行瘟疫的時候,月宮里的玉兔同情民間疾苦,就下凡給人看病,但是它那種兔子的模樣把人都嚇跑了。兔子不灰心,穿上人的衣服,變成人的樣子,拿著藥杵給人看病。北京人愛吃的自來紅、自來白月餅就是源于玉兔給人治病的紅白藥片。
上一篇:中秋拜月習俗的歷史變遷 中秋節(jié)俗拜月的記載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