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王自如最近出圈了。關于這段采訪及他的言論,已在全網反復播放:我沒有看過格力給我的工資條能不能給我一間離你比較近的辦公室,我要隨時向...
王自如最近出圈了。
關于這段采訪及他的言論,已在全網反復播放:
“我沒有看過格力給我的工資條”“能不能給我一間離你比較近的辦公室,我要隨時向您匯報”“我哪怕每天什么事都不干,我就看她怎么開會,我聽她每天講什么、做什么,我都覺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剛畢業的年輕人一定要學會心態歸零”……諸如此類的發言,令人瞠目結舌。
反應最大的,無疑是在職場中焦慮掙扎的年輕人。他們以看樂子的心態點進相關新聞,又心情復雜地關上了窗口。
曾經,他們懷揣著改善世界的美好愿望踏入社會,卻在屢遭碰壁后陷入自我懷疑。當年輕人的銳氣幾乎被現實消磨殆盡,再看到王自如的言行,難免產生幻滅感:
難道要活成這樣,掌握這種目的性明確且包裝漂亮的思維與話術,用“職場高階生存哲學”討一份安穩甚至優渥的生活,抱持著“縱有萬千人指責,但只為一人負責”的決心前進,不再相信“天真的理想”轉而擁抱“極致的功利”?
質疑他、理解他、成為他,才是出路么?
更深一層的思考是:難道掌握了這些套路方法就能打通上升通道,還是學到了這些僅僅只是一個最基本的職場要求而已?
成為“中年王自如”之前
這些關于人生的大哉問,王自如自己可能也曾有過。
故事的開始大概是這樣的: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的少年學霸王自如,憑過硬的英語成績跳過初中直升高中,再由西安翻譯學院躍至香港理工大學,邁出了看世界的兩大步。
在香港,王自如買下人生第一臺Mac,虔誠而細致地做了一期開箱視頻。視頻難免生澀,但他的熱情感染了彼時同樣單純的數碼愛好者,這則視頻也成為他十年評測創業路的開端。
做評測頭兩年,王自如自費購置數碼產品,據稱花費了30萬港元,還背上了20萬港元債務,一度窮得不敢打車,甚至不敢喝飲料。物質上的拮據與精神上的富足在這一時期的王自如身上共存,他也借此收獲了第一批同樣癡迷于數碼文化、欣賞其銳氣與才華的關注者。他有了被同齡人仰望的理由。
其后,王自如辭掉香港的工作,將Techmessager改名為ZEALER,帶著幾位出身各異的伙伴,在深圳的一層平房里開始創業。憑著數碼產品的認真探索和分享,ZEALER在數碼評測的大航海之旅中劈波斬浪,搞內容、定標準,迅速博得名聲。
2014年對王自如和ZEALER而言是重要的分水嶺。王自如先是開了ZEALER 2.0發布會,試圖為評測行業訂立一套全新的高標準,贏得關注與贊譽;隨后便發生了盡人皆知的“當代互聯網第一約架”,王自如與老羅的對質直播事件。
這場足以摧毀其中任何一方的論辯,最終成了經典,也悄然讓兩位主角對創業這件事的心態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其中,羅永浩給王自如的啟發可能是,放下理想主義的身段(或曰“偽裝”),去重新思考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在ZEALER最鼎盛的時期,王自如儼然是新數碼生活的引領者。他的個人意識也隨之膨脹,但基本仍以公司品牌為先。遺憾的是,這段為整個評測行業拉高水平的時光并沒有持續太久,后來王自如開始涉足汽車評測與綜藝節目,最終離開ZEALER轉投格力,為這段跌宕的創業之路畫上句點。
創業比加入一家成熟企業難千萬倍,面對用戶、市場、投資人和同伴的質疑也絕非易事。一家公司要往哪走、做什么創新、有沒有投資、可不可持續……全是難題。
如今,ZEALER依然活著,但已然失去了個性、顏色與靈魂。公司官網乍一看以為是電商促銷頁面,品牌充值的痕跡無處不在。從心氣極高的創業公司到黯淡無光的小企業,也就是十年的光景。
沒有人知道王自如具體從哪一刻開始改變,但一切依然無可挽回。
可惜的,不只是王自如
曾幾何時,王自如與當下如日中天的何同學、影視颶風Tim做著類似的事情:以科技產品為契機,用視頻作為主要載體,為年輕人指引未來生活的趣味與方向。
曾經有許多人確實把ZEALER當作極為重要、足可信賴的伙伴。如今后來者已經居上,數碼圈或者說泛科技圈的座次早換了幾輪。
王自如當年的老對手們,彭林依然領著愛否科技踏實前行,那巖依然是那個溫文爾雅的數碼評測個體戶,曾經在ZEALER效力的樓斌依舊在拆解新機器,小白評測、鐘文澤成了最新的頭部數碼博主,大米和王奔宏也還在做著自己熟悉的事情。
若說中文數碼評測是個江湖,那王自如便是早期最強勢的梟雄。如今梟雄不只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還轉身變成了一個圓滑和油膩的職場中層。
只是不知道,現在以老練姿態大談職場生存哲學,自如地宣稱“我從不看工資條,我只想離領導近一些”的向上管理大師王自如,會不會偶爾懷念——
那個在香港出租屋里拆開人生第一臺Mac的表情青澀的王自如;那個和五六個伙伴在深圳的平房里開始做ZEALER的王自如;那個鉚足了勁要與彭林、那巖爭奪手機評測頭把交椅的新銳評測人王自如;那個在老羅的辯才前落于下風,但依然堅信方向沒錯的創業者王自如;那個一門心思搞評測工具創新、內容改革,孜孜不倦地給企業找活路的企業主王自如;那個在各個平臺的綜藝里露臉,擴大個人和公司影響力的跨界版王自如……
他是否想過,回到其中某一個時間線重新開始?他會覺得遺憾或不忿,還是覺得這些過往早已翻篇,不值一提呢?
也不知道,上述不同時期的王自如,如果知道未來有一天,自己會放棄曾經癡迷的數碼產品與評測,放棄承載過他和伙伴們的青春年少和改變行業現狀野心的ZEALER,轉向討好成熟的機制、公司和老板以求富貴安穩,會是怎樣的心情?
更不知道,王自如是本性如此,還是慢慢變成這樣——他是本來就向往去成熟的體制里做一人之下的高層,還是在創業過程里慢慢被種種不可抗力折磨,變得畏懼前進和變化?
人生沒有如果,時光不會倒流,只有選擇之后的情緒處理,以及那些需要自己一力承擔的結局。每個人都有選擇人生道路的自由,我們或許只能表達一些非常個人的惋惜,就像一個年少時陪自己走了很長的路的伙伴突然決意轉身,從此變得陌生甚至此生再不相見,我們只能尊重他的選擇。
但依然有些可惜,不是嗎?
不只是可惜王自如,也為近年來數碼行業少有激動人心的變革、市面僅有的數碼評測內容歸于平庸的現狀感到可惜。
可惜一個(也可能是一大批)曾經極有抱負和野心的年輕人,一個在創業期歷經磨難依然不屈不撓的創業者,一個可能的新生活方式或新行業秩序開拓者,難以免俗地去為傳統秩序搖旗吶喊,成為一些年輕人先質疑再理解最后十分向往的“成功人士”,未來某天還可能歸于沉寂。
最后,王自如在這個出圈極廣的采訪里說:要想想自己離開一家企業的時候,會給企業留下什么——我確實非常期待他最后會給格力留下什么,就像當年期待他每一個新視頻上線時那樣。
上一篇:癌癥發病年輕化?國家癌癥中心回應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