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斷優化,不少市民開始自備退燒、止痛類藥物。有網友稱,部分城市相關藥品出現缺貨情況。然而在一些社交平臺上,
近日,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斷優化,不少市民開始自備退燒、止痛類藥物。有網友稱,部分城市相關藥品出現缺貨情況。然而在一些社交平臺上,有用戶發布了“異地網購藥品攻略”,稱只需將跑腿軟件的定位修改到廣西、西藏、新疆等地,再通過快遞的方式就能搶購中小城市藥店的布洛芬、美林、泰諾林等退燒藥品。一些用戶在搶藥成功后,還主動在社交平臺分享“成功秘訣”,告訴網友哪些地區的藥店還有存貨。
這個行為在網絡上也引發了眾怒,有當地網友痛斥這種行為是“薅羊毛”,會導致本地不會使用快遞電商的老人和孩子無藥可買:“偏遠地區補貨也不容易,給別人留條生路吧。”
從法律角度來說,“異地搶藥”不那么容易定義。有律師分析,也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是違法的:囤貨并高價賣出,那么就違反了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考慮到我國嚴格的藥品經營制度,私人倒賣將面臨嚴格的處罰;而從“網絡平臺分享”的特征看,購藥者大部分應該還是自用。所以這些行為在有些人眼中或許“不道德”,但要定義違法也不合適。
其實,這種事如果放在平時并不會引起太多關注,不過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資源配置。當一些地方缺藥,其他地方的庫存就開始進行投放,對市場進行調節。但在眼下,這卻變成了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資源緊缺,這種行為容易給當地人造成了一種“被剝奪感”——無論這種感覺是否真實。
有些人設置了一個道德批判框架:大城市里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在搶奪小地方老人與孩子的藥。這是一種容易引發共鳴的敘事模式,但很難說是成立的。比如搶藥的那一頭,也有可能是城市里一位買不到藥的老人或者一位急著給孩子退燒的母親。但無論如何,資源緊缺就有可能會扭曲日常的道德框架,降低人們的寬容度,讓人們變得敏感多疑、彼此猜忌,制造許多不必要的沖突。
現在不少平臺已經下架了所謂的搶藥攻略,網民也展開了火力密集的批評,但這些其實都不是治本之策。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緩解買藥難的問題,如此才能緩解人們搶藥和“被搶”的焦慮。
目前針對購藥難,各地都已經出臺了一些措施,比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繼取消了購藥實名登記要求,并表示將會協調制藥廠商加大供應;一些電商平臺也開通了“全城找藥”功能,幫助用戶在本市全城搜索并購買所需要藥品。人們也期待這些措施能夠盡快體現在購藥體驗中,讓買藥不再那么艱難,也就不至于因為買藥而產生那么多口水仗。
孟德斯鳩曾經說過一句話:“有商業的地方,便有美德。”其實這里的“商業”的意思其實更接近“市場供應充足”,只要物資充裕、市場健康,就不會讓正常的商業行為被附加一堆道德評價。
不過話說回來,跟風買藥本來也是沒必要的,恐慌性地買藥反而會讓那些急需藥物的人買不到藥。而且,最近也有不少因為亂吃藥、吃錯藥反而造成健康狀況惡化的案例,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理智、相信科學,切莫頭腦發熱、盲目吃藥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