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感覺媒人在‘帶節奏’,說一些誘導我父母的話。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甘肅慶陽等地,因為說媒酬勞根據雙方最終的彩禮來算,職...
“感覺媒人在‘帶節奏’,說一些誘導我父母的話。”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甘肅慶陽等地,因為說媒酬勞根據雙方最終的彩禮來算,職業媒人就在彩禮上動心思,煽動女方家庭哄抬價碼、從中抽成賺錢。在陜西的一些地區,彩禮還包括“離娘錢”“菜水錢”等各種名目的收費項目。
民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683.5萬對,比上年下降10.6%。結婚率為4.8‰,比上年下降0.6個千分點。造成結婚人數和結婚率雙雙下降有很多因素,其中的經濟因素不容忽視。一些地方盛行的高價彩禮,更是抬高了婚姻成本,限制了不少年輕人的結婚意愿。也因此,近年來“彩禮”問題頻上熱搜,持續引發相關討論。
此次報道也證實,這些高價彩禮并非單純的“民俗”。一些職業媒人為賺取“謝媒禮”,慫恿女方家長索要大額彩禮及服裝購置費、上車費、改口費等,從中抽成10%甚至更多。為了拿到更多抽成,職業媒人成了助推彩禮抬價的“主謀”。
如今,一些職業媒人還把說媒業務轉移到網絡上。他們不僅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待婚男女青年個人信息,還會在畫面里展示彩禮鈔票、陪嫁物品,以及“謝媒”業績。這些舉動,無疑進一步營造了高價彩禮的氛圍,助長了攀比彩禮的不正之風。
彩禮金額不斷“加碼”,表面上讓女方家庭受益,其實卻對保障女性權利有害無益。在一些男方家庭眼里,高價彩禮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消費”;而如果彩禮成為主導婚姻的籌碼,也會讓女性成為被“物化”的對象。
實際上,今天的不少年輕人也并不支持高價彩禮,而是務實地主張“零彩禮或象征性收一點”。這不僅因為他們更加看重感情在婚姻中的基礎因素,也是希望在平等的框架內建立夫妻關系。顯然,在職業媒人對高價彩禮的炒作裹挾之下,年輕人的婚姻自主權也受到了侵害。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各地也都落地了一些具體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治理高價彩禮,當然不是打壓傳統婚姻文化中的正常禮俗,而是涉及價值觀、婚戀、家庭、生育等整體社會考量。
要承認,在一些地方,“說媒”對于撮合適齡男女、推動婚姻的締結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現代媒人提供的是牽線搭橋的婚姻介紹服務,這種為了獲得更多“抽成”不惜為高價彩禮推波助瀾的做法,既背離了婚介服務的目的,也不利于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盡管目前法律對婚姻介紹人的酬金費用并無明確限制,但職業媒人將其酬金與彩禮掛鉤,恐怕已經涉嫌違背提供服務的公平原則。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海鷹也在提案中建議,通過制定“媒婆公約”等,杜絕高額回扣。
為此,針對由民政部門審批登記、監督管理的婚介機構,地方可以因地制宜地出臺婚介服務規范及收費指導價;對那些無注冊、無登記的職業媒人,則要摸清從業人員數量等情況,及時納入規范管理中來。
此外,地方也有必要加大婚戀公共服務,創新利用志愿者等組織,為青年婚戀提供更多方便,擠壓職業媒人哄抬彩禮的空間,倒逼社會婚介提升其服務水平與質量。
說到底,作為提供婚姻信息服務的一方,職業媒人理應做健康婚俗習慣的倡導者、推動者,而不是以高價彩禮“綁架”婚姻雙方,把婚姻介紹視為“一錘子買賣”。本質而言,也只有提供更為良性的婚姻介紹服務,才能讓現代媒人獲得更廣闊的職業空間,受到社會的認可與信任。
上一篇: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從環比看三季度GDP增長1.3%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