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和文化,我們需要去了解并且繼承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將它發揚光大之,這是我們共同肩負的文化使命。那么,端午習俗之采菖...
菖蒲酒
飲用菖蒲酒的習俗
宋代宮廷中有端午節飲用菖蒲酒的習俗,前引蘇軾詩句可以為證明。梅堯臣詩也有“有酒不病飲,況無菖蒲根”這樣的句子,可見沒有菖蒲,是讓他覺得這個端午過得缺乏節味的重要指標。而得到菖蒲后的感覺,則大不相同:“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樽壺。”端午飲酒,有沒有菖蒲會有這樣大的差別,菖蒲在古人端午節日生活中的位置可以推知了。
民間同樣流行這一風俗。《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以菖蒲,或縷或屑泛酒。”又引《玄微集》云:“預研朱砂、雄黃細末,五月五日小調,用槐紙五斤,如小錢大。寫天地日月星五字,捻作五圓,桃柳湯吞下,大治瘧疾,漢三十代虛靜先生秘法。”這是張天師系統家傳的做法。這類藥酒在明代民間普遍有使用。嘉靖《汀州府志》:“飲酒,午時侵晨,磨雄黃和草藥于酒飲之,以辟邪氣;及午供養祖先畢,則切菖蒲泛酒。大小胥慶,蓋以菖蒲能延年故也。”萬歷《貴州志》:“取菖蒲細切,拌以雄黃,謂之續壽酒。”萬歷《揚州府志》:“泛酒用菖蒲、丹砂、雄黃,近作雄黃杯相贈。”清代亦相沿此俗。《清嘉錄》記載清人端午:“研雄黃酒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亦記:“端午以前,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此即雄黃酒。飲余則涂抹兒童面頰耳鼻,并揮灑床帳間,以避毒蟲。”這里提到的雄黃酒,不由得讓人想到飲雄黃酒最有名的橋段,那就是《白蛇傳》劇中許仙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的故事。喝了雄黃酒后的白娘子一下現了白蛇真身,將文弱的許仙驚嚇而死。不得已白娘子只能去盜仙草,由此引出后來水漫金山、斷橋相聚的故事。曾經讀過郭娟寫的評論《白娘子飲下雄黃酒》,文章的題意是寫突變對于文學作品的重要作用。本來夫妻恩愛的許仙和白娘子,因為飲雄黃酒這個細節帶來劇情的突變,故事頓時生出曲折。那人文章寫得好一片花團錦簇,好多年前讀過,今天還依稀記得。
菖蒲在端午使用的范圍非常廣。古人過端午除了懸菖蒲于門首,做蒲劍、蒲人、浸酒而飲之之外,還有飲菖蒲粥、食菖蒲果子、作菖蒲浴,等等。《暖姝由筆》記載,北京古代端午還有穿蒲鞋的習俗。到了端午,不論貴賤人等,都一定“買新蒲鞋穿之過節,歲以為常”。這些與菖蒲相關的習俗盡管變化萬千,而其目的則是一定的,大致都不出延壽避邪之域。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