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那么中秋節就是最重要的驛站。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們和家人團圓吃月餅的日子,賞月也是其中最...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那么中秋節就是最重要的驛站。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們和家人團圓吃月餅的日子,賞月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風俗之一,各朝各代中秋風俗不同,那么元代中秋節的習俗是怎樣的呢?元代如何過中秋節呢?想知道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中秋節
元代中秋節的習俗
這些元代散曲中所透露的中秋習俗及其抒情格調與宋代是很接近的。
元代中秋時,人們也講究品嘗各種時令瓜果。元順帝時熊夢祥編纂的《析津志》是一部記述大都(北京)風俗的志書,其中記載,中秋節時大都上市的果品有瓜果、香水梨、銀絲棗、大小棗、栗、御黃子、頻婆(蘋果)、柰子、紅果子、松子、榛子等。
元代皇宮內也隆重地過中秋節。蒙古族皇室每年四月份就離開大都到上都[4]避暑,過了中秋節才返回大都。在上都過中秋節,元代皇室內要舉行灑馬奶酒的祭典,皇族、百官在宮廷內舉行大型聚會,盡情宴飲。據《析津志》記載,元順帝時,皇帝每到中秋節都要到上都北城墻上的穆清閣舉行宴會,觀景賞樂。這是上都城內最高的建筑物,在此臨風把酒,身邊月色如水,輕歌曼舞,環珮叮當,如在九霄之上,故此時此景被譽為“天下第一勝景”。皇宮內還舉行斗鵪鶉等活動,有元宮詞為證:“金風苑樹日光晨,內侍鷹坊出入頻。遇著中秋時節近,剪絨花 斗鵪鶉。”留守大都的朝廷官員也舉行宴飲等節慶活動,并“巡山”“巡倉”,準備物品,為皇室南返做準備。
饒有興味的是,在元代,中秋習俗不僅被寫入詩詞,還被寫入戲劇里,成為愛情故事的背景或情節要素。
吳昌齡的雜劇《張天師斷風花雪月》寫的是書生陳世英與桂花仙子在中秋之夜偶遇相戀的故事。在劇中,桂花仙子是來自月宮的仙女,是根據民間傳說中的桂花女神創作出來的形象。桂花本是中秋節的節令物品。傳說月宮之上的那團像是樹的黑影就是桂樹,民間有吳剛伐桂的傳說,也有對桂花仙子的崇奉。可知這個故事就是在中秋節俗和傳說的基礎上改編來的。
該劇分為四折。第一折開場說到,中秋這天,洛陽陳太守的侄子陳世英要進京趕考,路過洛陽,來到陳家。晚上,按照中秋節俗,陳太守與侄子在后花園飲酒玩月。席散之后,陳世英獨自面對大好月色,不禁生出寂寞傷感: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