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日本新潟大學等機構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報告,他們利用載人潛水器調查了日本海溝,在海底發現了2011年日本3·11...
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日本新潟大學等機構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報告,他們利用載人潛水器調查了日本海溝,在海底發現了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導致的巨大斷層崖。
報告說,研究團隊利用潛航能力達1.1萬米水深的“限制因素”號載人潛水器,在宮城縣近海日本海溝水深約7500米的海底調查了地形、地質等。他們發現,一處隆起地形的東面邊緣存在一個落差達26米、近乎垂直的斷層崖。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斷層崖是大地震造成的。據推測,地震發生時,日本海溝區域的海底沿著斷層水平向東移動了80至120米,導致板塊前端被急劇抬升了約60米。其中一部分沿斷層崩塌,形成了斷層崖。
12月31日,從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運生教授處獲悉,“海中斷崖”或者叫“海水斷崖”,在本質上是由海水出現密度躍層導致的,當某個區域的海水出現密度躍層時,就會導致附近海域的浮力出現變化,比如浮力驟減,海底斷崖是地球表層重要的構造之一。它是海底擴張邊界上,地殼板塊的受拉伸變形和斷裂運動所形成的陡峭下降的地形。
“這主要是因為全球構造活動期尚未結束造成的,上述調查結果的發現意味著未來上述區域還會有強震或大震的出現。”王運生說。而構造活動即構造階段,指的是地質發展的構造分期。其主要依據構造格局和古地理輪廓的重要變化,并以構造運動期為劃分標準。現代地質研究雖然把地殼和上地幔頂層共同組成的巖石圈看作一個整體,但據以劃分構造階段的主要事實和現象,實際上限于地殼的范圍。所以構造階段主要是指地殼構造發展的階段。
據央視報道,日方對于上述相關區域開展調查有助于提高災害預測精確度。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