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讓優秀文化在鄉村生根發芽,重在讓老百姓當主角。既要大力挖掘民間藝人,也要加強鄉村文藝人才培養。一手送文化,一手種文化,讓身邊人說身...
讓優秀文化在鄉村生根發芽,重在讓老百姓當主角。既要大力挖掘民間藝人,也要加強鄉村文藝人才培養。一手送文化,一手“種”文化,讓身邊人說身邊事,將農牧民變身“文化人”,群眾的精神需求才能“解渴”,鄉村文化才會根深葉茂。
農牧民變身“文化人”,玉虎添翼舞新春
“咚咚鏘!咚咚鏘!”喧天的鑼鼓敲起來,喜慶的歌兒唱起來,歡快的秧歌扭起來。壬寅虎年的大年初六,伴隨著歡快的鑼鼓聲,一場精彩紛呈的農民秧歌隊匯報演出在圖克鎮大牛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拉開序幕。演出現場,鑼鼓喧天,氣勢恢弘。踏著歡快的鼓點,秧歌隊員神采飛揚,他們身穿喜慶艷麗的服裝,以滿懷激情的表演,把秧歌的歡快、熱情展現得淋漓盡致,贏得了群眾們的陣陣掌聲,大牛地村的農民“文藝宣傳員”們以嶄新的面貌舞出了人民的美好新生活。
在整場匯報演出中,秧歌隊員們憑借嫻熟的技藝和默契的配合,不時贏來圍觀群眾的陣陣掌聲。震天的鑼鼓、歡快的音樂,精彩的秧歌表演,讓前來觀看的群眾過足了眼癮。不少群眾拿著手機、相機,不停地記錄著這些精彩的瞬間。秧歌表演過程中,無論是演員還是圍觀群眾,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我們扎根草原,以文藝啟蒙草原兒女;我們一心一意,努力使牧區煥然一新;我們是文藝輕騎兵,我們是人民的烏蘭牧騎……”這首《烏蘭牧騎之歌》在內蒙古草原一直傳唱至今,而在圖克草原上也有這么一支“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他們用最美的舞姿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用最動人的歌聲訴說著美好圖克的幸福故事。
截至目前,圖克鎮“業余烏蘭牧騎”成立已近三年,發展至今共有演員26名,累計外出演出近50場次。2021年以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演出隊深入各嘎查村社區為老百姓奉上精彩表演,特別是自編舞蹈《舞韻草原》《歡樂的新牧村》受到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喜愛。
談起隊伍的成立,圖克鎮文化站負責人感觸良多:“隊伍剛開始籌備組建時困難重重,我們幾乎跑遍了全鎮所有嘎查村社區去招募散布在民間的歌舞達人,最終組建起一支專業穩定的演出團隊,后來在鎮里的幫助下解決了邀請老師輔導、購置服裝道具、安排排練場地等困難。”
雖然是一只非專業的演出隊伍卻在多次表演中大放異彩,盡管都是農牧民表演者但仍受到了基層老百姓們的熱切喜歡。圖克鎮“業余烏蘭牧騎”表演藝術隊成立以來,始終以“扎根草原、扎根基層,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為目標,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走遍全鎮嘎查村、社區、駐地企業等地,通過深入挖掘圖克傳統文化,把優美的舞姿、嘹亮的歌聲送到人民中去,凝聚起建設圖克,熱愛圖克、筑夢圖克的精神力量。
草原上建起“黃金屋”,福虎迎春書香伴
在位于圖克鎮阿吉泰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有一所“志書館”和“辭書院”遠近聞名,兩位“館長”被圖書愛好者們親切的稱呼為“書癡”和“書迷”。在大家的眼中,瑪希畢力格、孟克達來的生活已經和藏書融為一體,兩人都喜歡藏書,但藏書的主打內容與一般藏書者不同?,斚.吜Ω駥χ緯貏e感興趣,搜集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的地方史志、院校志書和鄂爾多斯市旗區、蘇木鄉鎮、嘎查村志書以及陜甘寧晉等地區部分縣志600多冊;而孟克達來偏向于古今中外辭書,僅18世紀至20世紀中期編輯出版的辭書,就有50余種。
在圖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大力支持下,瑪希畢力格和孟克達來的收藏有了像樣的展示場所,社區里也有了對外開放的圖書館,供居民和有需求的圖書愛好者查閱學習,成為草原牧區亮眼的文化符號。在圖克鎮,“志書館”和“辭書院”宛若兩顆明珠在書海中閃耀,讓更多的讀書愛好者深愛其中,而身在嘎查村的農牧民們一樣可以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讀書室暢游書海。
近幾年,圖克鎮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契機,加大文化資源整合力度,推動草原書屋向文化所站和人口相對密集處延伸,將草原書屋納入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管理,與上級圖書館、電子圖書館互聯互通,實現資源共享。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組織開展政策理論、知識技能宣講活動,通過深入淺出的解讀,把書屋打造成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加油站”、技能“普及所”,進一步延伸草原書屋服務功能。
北方的冬季冰天雪地,蒙古包里卻溫暖如春。在烏審旗圖克鎮巴音淖爾草原上由蒙古包構成的“草原黨校”里,不時就會坐滿了前來學習的農牧民黨員。蒙古包的氈房頂上一枚黨徽熠熠生輝,端坐的黨員們用心聆聽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內容。
“我們希望‘草原黨校’以后不僅僅是黨的各項理論政策方針的一個宣講陣地,更希望這里能變成農牧民喜聞樂見的一個活動陣地,這就要求我們鎮里和嘎查村密切合作,精心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讓‘草原黨校’的生命力豐富而精彩。”圖克鎮副鎮長薩日娜在黨課結束后說到。2021年,圖克鎮通過下派民族團結宣傳骨干到“草原黨校”、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員中心戶中開展宣講工作,為農牧區黨員群眾講好民族團結故事,聚焦各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引領群眾同心共筑精神家園。在新的一年,圖克鎮將繼續創新思維、多點發力,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草原黨校”、草原書屋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提升陣地利用率,努力把“草原黨校”真正建設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文化場所,讓書屋逐漸成為老百姓學知識、長技能、強本領的“黃金屋”。
草原上開出“致富花”,虎步奔騰開盛景
在圖克鎮,有一片藍天任云蒸霞蔚,有一片凈土任馬兒馳騁,有一片草原讓人流連忘返,這片草原就是鄂爾多斯最美的草原——巴音淖爾草原,這里已經成為鄂爾多斯旅游的一張新名片,是全國各地游客休閑體驗原生態草原文化的旅游圣地,2021年黃陶勒蓋嘎查更是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一幅草原版“富春山居圖”實景畫在巴音淖爾草原上徐徐展開……
巴音淖爾草原位于烏審旗圖克鎮黃陶勒蓋嘎查,這里擁有4萬多畝的天然草甸草原、9000多畝天然湖泊,是700多年前元朝十四大牧場之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草原文化濃郁,每年都會吸引不少游客。走進巴音淖爾草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旅游“打卡”,有的聽著講解員介紹草原文化,有的在騎馬、射箭,有的在領略草原的美……
在游客面前,一名牧民大叔熱情地向游客們訴說著草原上過去的故事,他就是巴音淖爾草原旅游文化發展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斯巴亞爾。近年來,哈斯巴亞爾及周邊9戶農牧民們以草原生態旅游為突破口,聯合起來整合2000多畝草牧場,積極探索資源整合、草牧場合作的互助共贏方式,將原本分割成許多小塊的草原拼接整合為一體,實現分散經營到集約發展、“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轉變。與此同時,他們創辦了烏審旗巴音淖爾草原旅游文化發展專業合作社,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農牧戶”抱團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周邊60余戶農牧戶就地轉產,參與旅游項目經營每戶年均獲得收入達2萬余元,使旅游業成為當地農牧戶增收致富的新途徑,聯合發展托起增收致富新愿景。
“致富花”盛放巴音淖爾草原,全域旅游發展再添新活力。近年來,圖克鎮黃陶勒蓋嘎查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濃郁的民族民俗風情,以及20多家大型企業在圖克聚集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特色產業戰略,面向蒙、陜、寧、甘、晉等周邊地區,打響“圣湖草原·巴音淖爾”旅游品牌,通過舉辦巴音淖爾草原風情演藝、那達慕大會、敖包會、羊毛節、鄉村自駕游以及環湖自行車賽、賽馬、摔跤、射箭類主體、多種業態”的發展模式,“圖克燴菜”“品質草原紅牛肉”“沁香風干肉”“牧名奶食品”等美食名片帶給游客濃濃的圖克味道,全面提升了文化旅游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助力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2021年旅游業收入突破800萬元,年接待游客達6萬人次,嘎查集體經濟收入達200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萬元。
鄉村文化振興,不能只靠送文化,也要種文化,讓農牧民自己創文化。在推動文化下鄉的道路上,圖克鎮將摒棄以往“硬灌式”的文化輸入,充分從群眾中汲取鄉土文化營養,持續開展接地氣的文化表演,最大限度縮短文藝與心靈的距離,讓群眾更方便地融入進來。同時不斷激發鄉土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依托鄉土文化帶動特色產業發展,不斷筑牢鄉村文化的振興之基。
上一篇:小米汽車向華為比亞迪致敬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