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院士登臺演講一個小事故打動了現場的所有人人們發現演講臺的地面有許多黑渣原來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王志珍穿了雙老化...
院士登臺演講
一個小事故打動了現場的所有人
人們發現演講臺的地面有許多黑渣
原來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王志珍
穿了雙老化掉渣的鞋,鞋底老化
不停掉落碎屑
王院士自嘲出了“洋相”
現場觀眾卻致以掌聲……
網友:
這哪里是穿了好久的鞋子
分明是買了很久舍不得穿
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訪問學者
出國必備的竟是……
王志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
也是改革開放后
最早被公派出國的訪問學者
演講現場
王院士向大家提問
呢子大衣、中式調味料、肥皂
哪個是當年他們出國行李中的必備?
首先排除掉的呢子大衣
竟是正確的選項!
原來,那時候出國的訪問學者
國家都會出資為他們配置
一件呢子大衣、兩套西裝
因為這一批“走出去”的年輕人
是中國的一張張“名片”
和一座座“橋梁”
代表了中國的形象
要讓世界看到改革開放的中國面孔
好多頂尖科學家!
這個學校的系主任名單震驚全場
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是王志珍院士的母校
演講現場展示了
中科大建校初始的系主任名單
讓觀眾驚呼不斷
錢學森、華羅庚、郭永懷、
貝時璋、趙九章這樣頂尖的科學家
給大學生講課、布置作業、改論文
王院士還在現場
分享了一張錢學森的手繪畫
這是錢老的教學計劃說明
他希望通過這幅畫表達
力學系要培養的是旗桿式的人物
更讓王院士印象深刻的是
“中外語文”被置于旗桿底座作為基礎
王院士說
“中文是母語,英文是進行國際交流的工具
要學好中文,還要學好英文”
一次爆炸
令她至今仍心有余悸
回憶起20世紀70年代的科研環境
王院士感嘆:
“實在是很差的”
對于蛋白質樣品的制備保存
這個現在看來常規且簡單的步驟
都需要用“土辦法”制作儀器
王院士分享了一個
令她至今仍心有余悸的故事
一天中午
“土辦法”制作的冷凍干燥儀突然爆炸
碎玻璃布滿整個房間
碰巧不在實驗室的她僥幸逃過一劫
后來
當有機會從德國帶回一件實驗器材的時候
王院士選擇了凍干機
她對現場的年輕人說
大家現在做實驗的日常儀器裝備
只不過是近一二十年才變得“世界一流”
我們要珍惜改革開放的成果
勇于去做
“零到一”的突破
“在實驗室里
我才覺得踏實、快樂、幸福”
被公派去德國工作學習期間
王志珍成果頗豐
逐漸在國際科研界嶄露頭角
回國后,她和同事
利用“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PDI)”
成功催化了胰島素的正確重組
這種酶和蛋白質折疊問題
成為了她一生研究的重心
1993年
王志珍提出“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侶”的假說
突破了國際科學權威
對于蛋白質折疊規律的認識
20世紀九十年代后
王志珍繼續對這種酶深入研究
持續至今已超過30年
在崎嶇的科學道路上攀登
他們發現了更多前人未見的風景
“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
這些不同的生命活動中
都能看到這個酶在發揮作用
如果把它抑制了,就好了”
王志珍說,基礎研究的突破創新
比大多數人想象中更加艱難
這些造福人類、
聽起來足以讓人心潮澎湃的可能性
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也或許遙遙無期
這就是基礎研究的魅力
如今,年過八旬的她依然堅持
每天在實驗室里工作
“在實驗室里我才覺得
踏實、快樂、幸福”
王志珍用這句最踏實最樸素的話語
講述著她奮斗一生的科研事業
向王志珍院士致敬!
向一心科研的科學家致敬!
上一篇:鄭州女生推窗看暴雪 窗戶掉下樓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