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熱播劇《新聞女王》終于迎來了大結局。最后兩集的內容量不算小,總體而言是典型的TVB式收尾。Man姐辭職并離開新聞界,跟著前男友一起干修車...
熱播劇《新聞女王》終于迎來了大結局。
最后兩集的內容量不算小,總體而言是典型的TVB式收尾。
Man姐辭職并離開新聞界,跟著前男友一起干修車行去了,與George(梁景仁)也冰釋前嫌私下小聚。
George和張家妍繼續留在SNK,張家妍坐到了Man姐原來的房間里。
徐曉薇去了仁心基金會,并擔任院舍主任一職,徹底與主播生涯說了拜拜,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Cathy(許詩晴)成為了新聞專員,與王偉的結婚喜帖也遞到了與自己關系密切的原SNK高層男手里。
劉艷和小伙伴共同創建了一個網絡媒體,想要通過這個平臺為一切真相發聲。
飛爺打算去國外開民宿,同樣離開了SNK。
最后一幕,是黃宗澤飾演的古肇華登場,與Man姐進行了一段雖然很短,但內容量很大的對話。
以上基本就是最終篇里,大多數角色的結局。
在最后一集播出后,《新聞女王》以“爛尾”這個關鍵詞登上了熱搜。
葉秋臣在追完之后,反復問了自己很多次。
這叫爛尾嗎?
處于一個作品的角度來講,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講述方式偏保守且平庸,沒有那種令人后勁兒很大的戛然而止,只是打了一張安全牌而已。
但這個操作并不令人意外。
換位思考,如果我身處TVB高層以及劇方的位置上,也會毫不猶豫這樣決定。
這不叫爛尾,這是為了賺錢。
港劇已經很久沒有這種熱度了,TVB絕對不會放過這塊肥肉,像《法證先鋒》那樣拍成一個系列才有賺頭。
觀眾罵歸罵,他們還是會看的。
就像Man姐在劇中提到的節目創新,他們想要弱化主播(演員)的影響力,以內容來取勝。
《新聞女王》又何嘗不是SNK呢?
只要這個殼子在,里面什么主播或者演員真的重要嗎?
內容足夠精彩,大家自然買賬。
一代新人換舊人,哪里都是如此。
這樣的安排,已經是脫離劇集本身去談了,不叫爛尾,而是進退有路。
千萬別把路封S了,過去TVB犯過類似錯誤,他們吸取了教訓。
只要把“節目”做好了,劇粉們必然聞香而來。
《新聞女王2》你看不看?
反正有人想看。
當初看完14集,我就大膽預測了三種大結局的可能性,如今看來基本上猜中了。
感興趣的,可以去葉秋臣的公號里輸入關鍵詞“新聞女王”去看。
當時,我就覺得Man姐要和前男友經營修車行,因為在內地平臺播出的原因必須來個大和解,不可免俗來一波HE式的大團圓來收尾。
看那些一直以來都爭斗不休的女主播們互相傳遞一瓶水來喝,以及George在直播Man姐面臨危險時流下真情實感的眼淚,這個大方向算是猜對了。
然后是成功預測了大多數成員離巢,以及張家妍黑化。
還是那句話,想法和行為不由人來決定,位置說了算。
一旦坐上那個位置,任何人都會由清澈變得渾濁,張家妍亦是如此。
當張家妍接下方太的棋子時,是那種把自己賣給魔鬼的感覺,并且這次的交易是她心甘情愿的。
后來再怎么悔悟,也回不去了。
對于方太來說,不論SNK里面的管理層和主播們怎么換,底下的人怎么斗,她都是最后的贏家。
不過只是一代新棋換舊棋罷了。
棋子無限換,讓他們互相內斗去分散精力。
千萬別閑到打上面的主意,自己便可樂享其成。
這,就是制衡。
任何一個高位置的管理者都懂,屬于非常簡單的道理。
整部劇里,其實塑造最好的角色并不是經常出鏡的Man姐等人,而是方太。
有人說,TVB這是把自家的山頭文化通過《新聞女王》拍出來了,其中的方太、飛爺和Man姐等人,都可在現實里找到其原型。
那些你來我往的職場戲份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為參考了這些人實際發生的經歷。
諷刺的是,過去大家爭破頭的黃金時段,現在卻淪為了小孩子過家家那樣的風格,這難道不是也在講如今青黃不接的TVB現狀嗎?
過去的獎項,可沒現在這么大的水分。
能把這些自省的內容寫進劇本,TVB是敢于自黑和自嘲的。
這兩日的周海媚事件,似乎也在真實上演劇中的鄭伯去世。
方太,每一次與下屬的對話都可以拿出來單獨寫篇短文來解析。
該躲的時候就躲,該放權的時候就放權,該暗示的時候就暗示,聽不懂的人就沒資格坐在麻將桌上。
她打的不是麻將,打的是權力。
就連平時聊天,也都是高語境溝通。
簡而言之,就是話不直說,讓聰明人自己猜。
猜對了你是我的心腹,猜錯了你去一邊涼快吧。
方太暗示飛爺去搞第三股勢力平衡Man姐和George,會說飛爺細心到每次都給自己兩個選擇,但這次她有些嫌少了。
當初Man姐和George從師徒情深變成水火不容,也是飛爺搞的,背后的控制者自然也是方太。
華姐回來用前輩的身份去壓Man姐,同理。
我甚至覺得,飛爺最后的離開,一定程度上也是承擔了自己不讓播出張家妍那檔節目的責任。
方太還與Man姐一起買包,告訴她每個包的功能和用處。
什么包配什么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那句話——
我的房子很大,看上什么就買,不需要取舍。
SNK就是這個房子,包包就是所有的下屬,只要你們保持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方太便可以容忍一些小打小鬧。
大多數情況下,方太都是節奏的絕對牽引者,畢竟她的位置在那,說的話就是SNK的“圣旨”。
唯獨有一次,方太的神情有些尷尬的變化。
就是她與張家妍的一次對話。
方太習慣性用高語境溝通方式與張家妍講《黑猩猩的政治》和麻將規則,但張家妍完全沒接住。
所以方太才會用“牌品”來評價她,因為如果她認為自己所作所為是牌品里的上品,那么張家妍就是異類和下等貨。
整部劇里,人設最糟糕的就是張家妍,根本立不住腳,完全是編劇為了寫一個黑化情節而強行塑造的人物。
李施嬅的演技本身沒問題,編劇必須背鍋。
她剛出場時就無數次表明了自己的中立,但即便你能力再強,這種位置也并不存在。
在電視部那種環境之下,要么是早早站隊選一邊,要么是早早被排擠出門。
某些理論是經得起驗證的,意外極少。
除非背景雄厚且家里有人脈(就像羅鎮宇),可以撐住你中間的立場不動搖,否則連一個月都混不過去,根本不可能像她那樣待了很久。
腦袋里全是理想化的烏托邦,葉秋臣當初曾在一個問答平臺上簡短評價過張家妍——
自己什么也不想改變,卻只想按照自己意愿去改變社會和規則的人,脫離現實。
黑化之后的手段明顯更真實了一些,但在如此脫離現實的人設之后再搞這些巨型轉變,觀眾也接不住這樣的操作。
燒學歷和獎狀,以及拋棄那么優質的男朋友非得去搞內斗,實在不懂這個角色腦袋里的邏輯是什么。
還是唐芷瑤那句話戳得精準,忠于自己和自私,其實很容易分。
張家妍那套忠于自己的理念,只是她偽裝自私的殼子罷了。
唐芷瑤知道自己的能力所限,甘心去做個講財經的花瓶,賺的比過去多,活得也更有尊嚴。
前期是很笨的角色,被罵“找個男人嫁了吧”的就是她,后期算是想明白也想通透了。
找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同樣聰明的還有Cathy(許詩晴),別管人家用了什么手段,最終是職場得意,離開原賽道開辟了新的路。
斗什么斗,現在你們誰先提問,都是我說了算。
而且人家還有一個忠心的男友不離不棄,說實話王偉真是個好男人。
只不過王偉的體型Size明顯與高海寧的豐滿有些不搭,所以CP感很弱。
劇中另外一個絕世好男人,就是張家妍前男友邵律師了。
可惜沒碰到值得他珍惜的女人。
另外,我覺得給Cathy安排照顧爸爸那段戲很多余,其實完全可以刪掉的,多多少少給這個美艷霸道的設定拖了后腿。
全劇有一個進化鏈條,非常有意思。
曾經的張家妍很像曾經的Man姐,現在的劉艷很像曾經的Man姐和張家妍。
劇中專門安排了一段批線人費的地方對照劉艷和曾經的Man姐,以及張家妍和劉艷的師徒關系。
但劉艷的一腔熱忱,可以持續多久呢?
她只是年輕,還折騰得起罷了。
不過,能在如此渾濁的環境下留出一抹清流,也是在絕望里尋找希望的種子吧。
我個人很喜歡王敏奕,家嫂演的角色普遍都比較善良,倒是挺期待她偶爾也能挑戰下反派。
最后,葉秋臣還想講講Man姐和徐曉薇。
總的來講,《新聞女王》后面的劇情是比不上開局時那么精彩的,也弱化了一些手段和矛盾,急著匆匆收尾。
徐曉薇改變的戲,是個很大的轉折點。
感覺離開了徐曉薇,似乎Man姐的霸氣都減分了。
大多數事業型女強人,都想成為Man姐。
業務能力卓絕,判斷力精準,事上御下也非常到位。
看她在新聞上的敏銳觸覺相當過癮,每次斗嘴都是言語犀利,直擊要害,得理不饒人。
感情上,前男友一直默默守護自己,還有忠實的小奶狗。
這類人,把感情和X分得很開,真心永遠不變,X只是生理需求。
所以她可以清晰劃出自己與不同男人之間的界限,在感情上完全忠于自己的決定。
每一次與Ivan的親密,只是X而已,偶有一丟丟動心,很快就能拉回。
她早過了那種被浪漫燭光晚餐感動的年紀了。
George(梁景仁)也是這類人,他內心最愛的始終是張家妍,任何女人都只是過客,雖然我不懂這個情感源頭是什么,但他的確是這樣做的,可能和Man姐與白月光相似吧。
張家妍后來說訂外賣去George家里吃,也是間接同意了他的求愛。
其實葉秋臣覺得《新聞女王》里,有一些與《法證先鋒2》聯動的小彩蛋。
比如佘詩曼在《法證先鋒2》中,男友的英文名也是Ivan(鄭嘉穎飾演)。
另外在得知梁警官醒過來的那場戲,也很像《法證先鋒2》的大結局,表情都是神似。
除了《法證先鋒2》,夢幻聯動的還有《使徒行者》。
大家八卦時提到賊王案,里面Man姐被群槍指頭的畫面,簡直就像釘姐再現。
當然很有可能是我想多了,可阿佘的劇看過那么多,怎么能不去聯想呢。
如果說大多數人都想成為Man姐,那么徐曉薇可能就是大多數人真實的樣子。
能力有限,左右逢源,力不從心,進退兩難,求愛不得。
她努力向上爬,但怎么都爬不到自己想要的位置。
這樣的處境,你是不是會想到一些人?
一些同樣生活在夾縫中,努力求存的打工人?
徐曉薇當然也有自己的優點,她當個秘書足夠細心,能夠服務好自己的上司,也比較聽話。
但這樣的人,做不好新聞。
新聞是一群豺狼虎豹搶肉吃,完全不適合這個入職多年的“小白”。
乍看之下貌似挺聰明,其實和曾經的張家妍一樣都是幼兒園級別。
所以,徐曉薇最后去選了其他的賽道,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這個社會最費心力的工作,基本都是與時間競賽的,這個敵人殘酷冷靜又公平,新聞就是其中之一。
想做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必須疊加超多技能點才行。
看待任何事件都必須能展開不同的角度,各行各業什么都得懂一些避免犯低級錯誤,記憶力最好強到可以迅速從腦袋里搜索相關表達和信息,朋友多到關鍵時刻能找到嘉賓和問題的答疑者,建立新的人脈和新的關系時盡可能利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
要善于察言觀色,對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態度來處理。
不過看完《新聞女王》這部劇,葉秋臣感覺自己最受益的還是多方位思考以及學會質疑,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啟發。
最后一集紅色屏幕的名人名言部分,我幾乎一秒鐘就識別出這句話是假的,并且暫停視頻去搜索了正確答案。
首先是Man姐在劇中說的那樣,新聞是媒體人喂給觀眾吃的,這個觀點此前就講過。
再者,魯迅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作家,因此簡單在腦袋里搜索了一下,沒有找到對這句話的任何記憶。
大結局的最后幾分鐘,有種戲里戲外恍恍惚惚分不清的感覺。
解釋魯迅那句話時,仿佛是在戲外講戲內的故事。
劉艷問Man姐“有沒有想過幫我們拍第二季”,對面站的也不知道是佘詩曼還是她在劇中飾演的角色。
第二季怎么拍?
我想,TVB已經考慮好了。
那些臺詞,就是第二季故事的預告吧?
黃宗澤的話,劉艷的問題,組成了這個“預告片”。
佘詩曼要是愿意繼續接,就拍《新聞女王》第二季,旁邊人怎么換不重要,主心骨在那。
如果不行,那拍黃宗澤或者任何人的《新聞國王》也未嘗不可。
畢竟,幕后都是“方太”。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