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在調研中遇到一個比較極端的家庭,孩子在縣里上職高,上職高的學生一般來說成績不是很好,家長其實對他未來的學習也沒有太高期待,可依然...
我在調研中遇到一個比較極端的家庭,孩子在縣里上職高,上職高的學生一般來說成績不是很好,家長其實對他未來的學習也沒有太高期待,可依然還是選擇陪讀。可見陪讀越來越大眾化和普遍化。
在安徽一個村莊調研,一位陪讀媽媽說她每到孩子考試之前就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很擔心孩子考不好。成績一出來,如果考好了,皆大歡喜,如果考得不好,陪讀媽媽就會難過和自責。
一些農村地區已經形成陪讀的風氣,很多普通家庭沒得選。對于部分家庭來說,以陪讀為核心的教育投資是非理性的,而且很可能給家庭造成重創。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在男性身上,一旦他出現了問題,整個家庭就可能陷入困境當中。
走在安徽D縣的縣城,你會看到很多“小作坊”,主要做服裝和手套加工生意。在“小作坊”打工的人,除了是女工外,還有一個統一的身份——陪讀媽媽。她們利用陪讀的間隙賺一點錢補貼家用。
從這些“小作坊”的數量來看,陪讀媽媽這個群體并未出現減少的趨勢,而是呈現出與日俱增的趨勢。
陪讀到底陪的是什么?為什么有的陪讀媽媽陪抑郁了?陪讀的家庭會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李永萍老師分享了她的觀察和思考。
以下是她的講述。
從“精英陪讀”到“大眾陪讀”
我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李永萍。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家庭社會學和農村社會學。家庭社會學很自然地和教育有關,所以我們在調研的過程中就關注到了陪讀媽媽的現象。
陪讀媽媽,這些年大家討論得比較多。以前也有陪讀媽媽,但沒有現在普遍。根據我們的調研,現在的陪讀媽媽群體,或者說來自農民家庭的陪讀,確實出現了很多跟以前不一樣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陪讀的時間大大提前了。以前可能是孩子上高中,最多初中的時候,家長才開始陪讀,現在從小學開始,我們已經能看到陪讀媽媽了。
第二個特點,以前的陪讀是階段性的,現在的陪讀我們稱之為“全周期陪讀”。比如,以前的很多家庭是在孩子中考、高考前兩三個月集中攻堅,去照顧一下孩子,讓他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學習。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陪讀是全周期的,就像剛剛提到的,可能從小學就開始,一直持續到孩子高考結束。
第三個特點,從“精英陪讀”向“大眾陪讀”轉變。以前的陪讀可能只是部分家庭的選擇,比如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或者一些父母特別重視教育,還有孩子成績特別好的,這些家庭會選擇陪讀。這樣的陪讀是有選擇性的,屬于精英陪讀。現在的情況是,無論家庭條件如何,無論孩子成績怎么樣,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陪讀。
我在調研中遇到一個比較極端的家庭,孩子在縣里上職高,上職高的學生一般來說成績不是很好,家長對他未來的學習也沒有太高期待,可依然還是選擇陪讀。可見,陪讀越來越大眾化和普遍化。
第四個特點,陪讀的主體也在發生變化。以前的陪讀主要是祖代陪讀,很多時候是奶奶在鄉鎮或縣城陪讀,爺爺在家里務農。但是現在我們看到陪讀媽媽這個群體開始出現,“陪讀媽媽”這個詞在網絡中討論得也比較多。
陪讀媽媽陪的是什么?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陪讀家庭大部分還是對子女的教育有高期待,希望子女將來能夠考上一個好大學。但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情況是,陪讀與否并不是決定子女成績好壞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即使媽媽陪讀了,這個孩子的成績可能還是很差。
實際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很多陪讀媽媽在子女學習上能發揮的作用特別有限。前年我們在安徽的農村調研,當地陪讀非常普遍,陪讀的主體是80后90后媽媽。鄉村社會里這些年輕媽媽,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不是特別高,能夠在子女的學習上發揮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大部分陪讀媽媽其實就是對子女進行生活上的照料。
既然陪讀對子女成績影響很小,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的家庭選擇陪讀?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陪讀家庭大概有這么幾種類型:
第一種就是剛剛提到的,家長確實重視子女的成績,想要通過自己的陪讀,讓子女的成績有更好的提升。
第二種陪讀是為了避免孩子學壞。很多陪讀媽媽跟我們講,她說我陪讀的一個原因就是害怕孩子學壞。陪讀基本上都是去鄉鎮或者縣城,各種誘惑比較多,再加上手機互聯網的吸引力實在太大,說是陪讀,其實是監管。
第三種陪讀是管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媽媽說孩子小學的時候沒回來,但是上初中一定要回來。為什么?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太叛逆,也是他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爺爺奶奶管不了,只能年輕的父母回來陪讀。
最后,有的陪讀就是跟風隨大流。有的地方陪讀比較普遍,形成了風氣。別人家的孩子都有人陪讀,自己的孩子沒人陪的話,父母會覺得對不起孩子,也怕將來孩子對父母有怨言。這些父母常常講的是“不留遺憾”。至于孩子究竟能夠學到什么程度,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陪著陪著快抑郁了”
在調研中,我會和很多陪讀媽媽聊天,讓我很受沖擊的是,有不少陪讀媽媽都說自己陪著陪著快抑郁了。
可能在一般人看來陪讀的生活很清閑,媽媽也不需要一定參加工作,每天就是做做飯接送孩子。但實際上,跟她們聊完之后,我發現她們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特別大。很多陪讀媽媽講到自己在陪讀期間精神高度緊繃,心理壓力很大。
為什么陪讀媽媽壓力這么大?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首先,她們對孩子的成績是有高期待的,但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取得好成績,也不是只要媽媽陪讀了,孩子的成績就一定會提升。一旦實際情況和預期之間存在落差,陪讀媽媽就會覺得很受傷,壓力也就上來了:我放棄一切來陪讀,結果你成績還這么差。
之前我在安徽的一個農村調研,有個陪讀媽媽說她每到孩子考試之前就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很擔心孩子考不好。成績一出來,如果考好了,皆大歡喜,如果考得不好,陪讀媽媽就會難過和自責。
第二,陪讀媽媽的精神壓力還來自陪讀過程中緊張的親子關系。剛剛講到很多陪讀媽媽其實就是全過程的生活照料,如果換一個詞就是全過程的監督。除了孩子上學,其他所有時間陪讀媽媽都跟孩子待在一起。有的陪讀媽媽不允許孩子自己上下學,要親自去接送。與此同時,初高中的孩子本身又處于叛逆期,不想家長管自己。這種情況下,親子關系就很容易變得緊張。壓力大之余陪讀媽媽也會覺得委屈:我已經放棄了工作來陪讀,結果你還不領情。
第三,壓力襲來時這些陪讀媽媽還沒有人一起分擔。她們的丈夫都在大城市打工。她們也不太愿意跟自己的丈夫訴苦。隔得這么遠,跟他講了也沒有用,我為什么還要給他增加壓力?最后就只能自己慢慢消化。
我在調研中碰到一個陪讀媽媽,她說有一段時間壓力特別大,晚上等孩子睡著之后,她就到附近的廣場散步,排遣自己內心的壓力。
如果是我,我會陪讀嗎?
關于陪讀媽媽,網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覺得她們很辛苦,她們的選擇也是逼不得已;也有人根本不理解,認為女性不能放棄自己。
我覺得兩種聲音都有合理性。針對陪讀現象,我們團隊也有批判,但我們批判的不是不能陪讀。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很好,自己也比較重視教育,選擇陪讀無可厚非。我們批判的是由于各種政策性原因導致的鄉村學校衰落,農民家庭的孩子不得不涌入縣城,他們沒有選擇。
如果我處在她們的位置,我會不會選擇陪讀?
我覺得確實很難做這個假設,但在我看來,要不要陪讀,需要綜合考慮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個是家庭經濟條件,是不是有能力去陪讀?如果家里的男性還年輕,掙錢能力很好,那可以做這個選擇。第二,孩子的成績怎么樣。第三,鄉鎮學校的辦學情況如何?如果鄉鎮學校辦得還不錯,也不一定要去縣城陪讀。
在一些地區,陪讀的風氣已經形成,很多普通家庭沒得選。不去的話,你會覺得對不起孩子,自己心理上也過不去。這個時候教育投資就是非理性的,而且很可能給家庭造成重創,導致家庭的抗風險能力變弱。因為這個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在男性身上,一旦他出現了問題,整個家庭就可能陷入困境當中。
抗風險能力差的另外一面在于這個家庭把大部分的資源都投入子女教育中,對家庭其他生產生活也構成影響。
說到底,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能僅僅依靠農民家庭自己,而是需要整個鄉村社會的支持。
以前的鄉村社會有一套良好的育兒環境,這時育兒就不僅僅是家庭的責任,村莊社會中其余主體也會參與其中。比如孩子有什么不良的行為習慣,村里的長輩就會給你指出來,會教育你。但是現在鄉村熟人社會已經瓦解,鄉村教育“去社區化”,村里的人一般也不會去管別人家孩子的事情。
另外,鄉村學校也發生了變化。以前老師除了教學,還要去管孩子的行為習慣,現在的學校更多是底線式的教學。
在此情況下,教育的責任就基本要完全依靠家庭去解決,農民家庭的教育負擔就很重。
因此,要化解陪讀媽媽及其背后反映的農村家庭育兒困境,從根本看還是要重塑鄉村社會的育兒環境,要綜合發揮家庭、學校、社區等主體的作用。一些地方出現的鄉村希望書屋就是很好的探索。
上一篇:韓國男子被機器人誤當蔬菜壓死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