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正如我們今天追求端午節各種味道的粽子一樣,古代的端午節各有自己的追求,也有時間去安排自己的過節方式,古人安排自己在端午的時候驅邪避...
端午節
新蠶初成,織成五色絲縷和襞方,借端午節慶祝一年蠶工之成,也是有的。歐陽修《皇后閣》云:“繭館覆柔桑,新絲引更長。紉為五色縷,續壽獻君王。”又蘇軾《皇太妃閣》:“維祉恭儉德,彩縷出親蠶。”蓋后妃親事蠶桑,有恭儉之德,故蘇軾詩以頌之。但黃石先生認為這種解釋不通。襞方自為襞方,而辟兵自為辟兵。按:繒,厚帛是也。蔡邕《女誡》:“繒貴厚而色尚深。”古人有以厚帛做襞方之俗,但與五色辟兵不是一回事。劉昭《續漢書》云:“桃印本漢制,以止惡氣,今世端午以彩繒篆符以相問遺,亦以置屏障之間。”注云:“漢以五日用朱索絡五色剛卯為門戶飾,以止惡祲也。”黃石以為實際上“五指五行,也指五方五土,五月的‘兵’之數五,言五鬼行瘟于五方五土,故制為代表五方五土的五色剛卯抵御它們。黃居中央,表示中央戊己土,其他四色,亦代表四方,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故曰‘五色剛卯’,即是五色桃印符”。
《端午禮俗史》中黃石先生的這一解釋,抓住了五月與五行、五色之間的聯系,按照古人的思路去理解古人,符合基本的理論規則,解釋得很透徹。
端午五彩絲辟兵之說在晉代又有新的發展,這就是道教靈符的出現。《抱樸子》云:“五日朱書赤靈符著心前,辟兵祛瘟,去百病。此即治百病符也。正月元日佩,即此符。”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土并得到極大發展,這對于產生于中國本土的道教直接造成了強烈刺激。不僅道教神譜越來越體系化,理論上出現一系列發展,而且在宗教儀式方面有長足進展。這里出現的道教靈符,就是這類新打造出來的兵器。這種辟兵符的功用,在后代越傳越神。《月令廣義》有一段記載非常精彩,其云:“凡大將逐年五月五日午時,以朱砂雄黃,紙書辟兵符,向日頂禮,向天罡祖炁,勿令雞犬婦人見之,符縫衣內,炤前后心佩帶,槍箭不傷,至來年午日再換。”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功,原不是山東來京的人力車夫們的首創,那原始的思路早在這個年代已經肇源了。
端午配飾之中,五色絲索是“五彩辟兵”的代表,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避兵繒,后代端午佩紅習俗,都屬于這一類。它來歷非常古老,最初為避鬼兵瘟病,后代則增以延命、延壽之意。用法則有系臂和掛于門戶等。唐人已經以端午百索為長命索。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一詩中曾經寫道:“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長絲續命人”說的就是以五彩絲系臂求長命的習俗。唐朝皇帝還根據這個習俗在端午日由君王賜長命索給臣下。端午從皇帝那里得到賞賜的長命索后寫的謝恩詩,有竇叔向的《端午日恩賜百索》:“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余生尚可續,終冀答明時。”小小的五彩絲線,所值有限,但借助節俗文化特殊的時與地來溝通君臣關系,足以喚起臣下無限感恩之心,起到的效果不小。當然,不同的人過端午節從皇帝那里得到的賞賜禮物可能還有更多。李商隱《為滎陽公端午賜物狀》云:“右中使某至,奉宣恩旨,賜臣端午紫衣一副,百索一軸,銀器二事,大將衣二副。”這位滎陽公除了長命索,還得到了紫衣、銀器、大將衣。君賜臣長命索,臣也向君獻長命索祝壽。宋人夏竦詩中就寫到向太后獻長命索的故事:“命縷開辰分五色,長絲獻壽祝千年。”晏殊《御閣》:“輕絲五彩纏金縷,共祝堯年壽萬春。”說到長命索,這里最后說一說清人董元愷的《清平樂》:
誰能續命,五色交相映。浪說辟兵還壓勝,繭綰朱囊堪贈。
不須繞戶高懸,料應妝臂同纏。愿取一絲一歲,與郎情緒綿綿。
把長命索的習俗和愛情聯到一起,可謂別具一番風韻。
居家住室,也自有禳辟之法。
前引《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漢人夏至以桃印施于門戶、懸朱索五色印以為門戶裝飾,為的就是“以難止惡氣”。劉昭《續漢書》亦云:“今世端午以彩繒篆符以相問遺,亦以置屏障之間。”朱索即彩繒,五色印實即篆符,可知漢代人端午使用朱索五色印為門戶裝飾。明代宮中室內端午亦特有布置。呂毖《明宮史》記宮中端午習俗云:“門兩傍安菖蒲、艾盆。門上懸掛吊屏,上畫天師或仙子、仙女執劍“降五毒”故事,如年節之門神焉。”清代宮中的做法之一,是掛五毒屏風。事見《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則例》載“端午五毒掛屏豫期修造”,又有“五毒掛屏于四月三十日委官安掛,六月初二日徹出貯庫”,可知五毒屏風前后要掛一月左右。
五月室內懸掛特別的畫,這習俗在民間也存在。明文震亨《長物志》有一段《懸畫月令》,列出了一年中每個月份應當懸掛的畫。其中端午所宜掛的畫是“真人、玉符及宋元名筆端陽景、龍舟、艾虎、五毒之類”。《清俗紀聞》卷一《年中行事》的端午條記載清代民間習俗云:“是日,懸鐘馗、關帝畫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內插菖蒲艾葉,門戶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紅紙之菖蒲艾葉。”此外,另用紅紙書寫下述詞句張貼于門外,均系去除邪氣之意。這些詞句諸如“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菖蒲如劍斬八節妖邪,艾葉如旗招四時吉慶”,等等,所取的都是驅邪招福之意。說來“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火”這句話,早就是端午禳辟的經典句子。《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即保留有“五月五日天中節,一切惡事盡消滅。急急如律令”的殘卷。一句口號前后千年一直流傳,足見節日習俗生命力是怎樣之持久。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