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科目三登上晚會舞臺,猝不及防給了互聯網原住民們一個小小的傳播震撼,這似乎突破了許多人的審美底線:短視頻上跳跳可以,走上春節舞臺不行...
科目三登上晚會舞臺,猝不及防給了互聯網原住民們一個小小的傳播震撼,這似乎突破了許多人的審美底線:短視頻上跳跳可以,走上春節舞臺不行。
科目三早就火了,但沒有想到能火這么久,火出長尾效應,一直火到電視晚會舞臺。
在最近曝光的不少地方臺春節晚會彩排路透里,網友眼尖地發現了科目三的蹤跡,“科目三要上晚會”的調侃一語成讖,早就不看晚會的觀眾們,痛心地奔走相告,世界終于癲成了想象中的樣子。
科目三從過時的話題詞庫重返熱搜,輿論頓時炸開了窩,“想把電視砸了”“懸著的心徹底死了”“誰家好人在晚會上跳科目三啊”,這段舞蹈,又狠狠品嘗了一把黑紅的滋味。
地方臺晚會上出現了科目三。(圖/網絡視頻截圖)地方臺晚會上出現了科目三。(圖/網絡視頻截圖)
作為一種野生舞蹈,科目三從縣城開始破圈,以令人咋舌的強度,旁逸到各種場合里,從皇家芭蕾到國際拉丁,從劇院到舞蹈學院,世界幾乎成了花手帶領的巨大搖子。
同時,它也重復著此前所有社會搖的命運,既被模仿,又被唾棄,魔性的左右擺胯傳播度再高,也不能成為公共審美的代表,“丟臉丟到晚會上去了”,在討論區里,庸俗是它的原罪。
各種版本的科目三。(圖/小紅書截圖)各種版本的科目三。(圖/小紅書截圖)
它的俗法很常見,強勁的快放版《一笑江湖》BGM,佐以干脆的動作,很容易模仿,帶點怪異的編排在視覺上抓住注意力,跳起來又上癮,于是迅速占領短視頻,搖身成為新的一波網絡迷因。
病毒式的傳播是它的又一重罪,人們會頻繁刷到它,就像刷到復制粘貼的熱梗,我看了、我笑了,但并不代表我喜歡,厭倦感接踵而至,緊接著批評立刻涌上來。“到底是什么人在喜歡科目三啊”,互聯網充斥著空蕩的回音,沒人起立,只有相關視頻的播放量仍在保持飛漲。
科目三登上晚會舞臺,猝不及防給了互聯網原住民們一個小小的傳播震撼,這似乎突破了許多人的審美底線:
短視頻上跳跳可以,走上春節舞臺不行。
科目三,怎么紅的?
討論科目三配不配上晚會之前,先看看它是怎么走紅的。
最開始跳科目三的人是誰?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盡管它的歷史并不長,但起源路徑早已被雜草覆蓋。
盡管科目三已經在網絡上火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但對于更廣大范圍的受眾來說,前段時間“有組織、有計劃”地跳科目三的海底撈,是引爆它的線索。火鍋店打工仔們傍著一身好筋骨,利落地甩動腳腕,從門店扭到了短視頻熱門。誰能想到緊隨其后,嚴肅舞者們會成批地跟在野生高手身后,整齊劃一地跳起這門絕學。
它就像躥火的炮仗,一下子奔騰四方,劈里啪啦燒到舞蹈名家的舞臺上,甚至能在芭蕾舞團嬌俏的天鵝舞裙、兵馬俑鐵甲錚錚的仿制戰袍身上看見它擺動的靈魂,事到如今,“科目三”一詞與它本來歸屬的駕校和駕考,早已相去甚遠。
一時間,科目三成為舞劇謝幕常客,從《伯牙絕弦》到《杜甫》,這邊廂披掛著綾羅綢緞,那邊廂穿著高髻紗帽,但不妨礙科目三的配樂驟然響起,整齊而游刃有余地給了觀眾一個突破次元壁的彩蛋。
跳慣了K-POP的韓國學生,燈光一暗就熟稔地搖起花手,在流淌著偶像刀群舞般訓練有素的血液里,把科目三記得滾瓜爛熟,視頻傳回來積攢了4.8萬贊,評論區辣評這是“抖POP”。
從小縣城一路狂飆突進到國外,很難再說它是小打小鬧的隱秘狂潮了,敲鑼打鼓地,小鎮青年突然干了件生活方式輸出的大事,只不過,在中文互聯網上,這種病毒式傳播也引來部分非議:“有沒有人來管管啊!”
隔著網線,科目三觸碰到了網友并不想觸碰的審美痛點。
它痛在“庸俗”“土味”“自嗨”,帶著濃濃的殺馬特氣質,似乎沒有多大審美價值,一舉擊中多巴胺分泌總開關,文辭蹩腳的古風歌曲一響,精神小伙就閉眼搖,它只能做網絡的笑料和談資,登不得上檔次的臺面。
科目三不歸屬于任何正統舞蹈藝術門類,不像古典、爵士、民族、芭蕾、拉丁,有淵源、有傳承、有技法,它最多被籠統地歸入社會搖,一個從土味豎屏世界里長出來的迷因。
“有種吃垃圾食品的感覺”“網里網氣的”“能讓科目三離開我的生活嗎”……批評之聲越來越多,這紅極而衰,是一切網絡熱梗的宿命,不少人厭惡到看見科目三就想劃走的程度,可是劃走之后,還有下一個。
大數據傾倒下手里的彈珠,科目三“嘩啦”滾向了全網,以不可預測的方向,蹦進眾多領域,以及從不看土味視頻的網友眼里,他們除了感到莫名其妙,還覺得備受打擾。
既然人人都討厭,那么到底誰是它真正的受眾?這顆星球上,究竟有哪些角落在重復播放著《一笑江湖》?哪個群體在不厭其煩地搖擺?
又是誰把它送上晚會舞臺?
精神小伙,是“泥做的蒙娜麗莎”
可以肯定的是,科目三的發源之地極其下沉。它可能得名于網絡調侃:在精神小伙的必修課里,這支舞蹈排第三。從命名開始,人們對這支舞蹈就帶著戲謔的態度:
它可以大紅大紫,但絕不能登堂入室。
舞姿受限于條件和窄小的豎屏,但科目三的場景卻自由不拘,從甘蔗地、曬谷場,到村口超市、縣城步行街,它是土味視頻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造作的劇情,沒有浮夸的臺詞,上來就是搖擺,倚靠樸素的背景,憑借劇烈節拍,重擊網友的興奮點,給多少有些枯燥的低線公共生活,搖出一點原始的躁動。
這當然是俗的,音響劣質,服裝過時,不拘什么地方,站到太陽底下就大搖大擺地跳,但它又有一些草莽的活力,沒有舞臺這回事,也沒有任何鑒賞門檻,講究的就是一個利落抖擻,物質上粗糙,精神上高潮,給老舊的田園牧歌想象,蹚出一條當代迪斯科的野路子。
跟風復制,在審美上的原罪,卻也是互聯網百試百靈的妙法。有流量就上,精致青年不屑為之,但對另一群人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暢快表達,它立竿見影,千萬個邊緣的個體在同一個話題下聚攏,彼此認同,接力搖擺。
于是,科目三有了遲遲不滅的熱度,它有大范圍的精神小伙添磚加瓦,甚至衍生出了科目四,從崴腳走向了行云流水的高度。
不是劇場去不起,小鎮有小鎮自己的舞王和妲己,比如@鄉村小明,背靠著山野,把科目三跳到了國外的視頻推薦流里,在他的人生敘事中,短視頻頁面那高企的7317.8萬個贊,就是他給沉重家庭負擔的電子回音。
輟學、打工、回村發展,沒有多么精致的謀生辦法,就是戴著袖套給看客們跳個邁克爾·杰克遜和科目三,對跳著科目四的@鄉村小明 來說,這已經是盡了力的優雅。
況且,排著隊切割牛排、比著樣搖晃紅酒杯、在熱門景點爭相打卡的中產們,在重復和模仿這件事上,好像也并不能完全免俗。
反而是草根文化,有時候孕育著更加蓬勃的創新動力。
比如一年多以前,把社會搖的花手從昏暗的玉米地,甩到《星際穿越》電影里的@瑤生Y,就完成了一次具有藝術性的嘗試,他快速舞動的身體湮沒在余暉里,留下著名的臺詞——
“搖擺吧,搖擺,痛斥那光的退縮。”
生活既然是曠野,那它的范圍就不應該被單一的、主流的、高階的標準框定。
說回到開始的話題,舞臺鼓勵創新,但也理應容得下一支草根舞蹈。
它天生的“不嚴肅”“不入流”“不高級”,卻吸引無數不善跳舞的人們,在鏡頭前大膽地擺動身體、釋放情緒。
熱搜下的人們,在“雅”與“俗”的討論之間左右拉鋸,以證明科目三上臺有多么荒謬,但雅俗標準通常是模糊又粗暴的。退一步說,就算科目三被徹頭徹尾地劃入俗的陣營,但能讓疲憊一年的人俗一次,也未嘗不可。
審美日趨多元,但一支大火的草根舞蹈,自有其大眾文化價值。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如果看電視遇到不喜歡的科目三,默默換臺而不是輕言禁絕,就是這個細分年代最大的包容。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