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說起臘月的節日,你能想起幾個呢?想必想到的有臘八節,小年,還有除夕吧,畢竟這都是臘月里最為熱鬧的節日。那么,關于臘八節的時間你知道...
臘八節
另一個原因是,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個寺院白馬寺,佛事活動便在都市和鄉間風行起來。僧侶們根據教義說,臘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成道前他吃了一位牧羊姑娘熬的米粥,到菩提樹下靜修,于臘月初八得道成佛。佛家子弟們就在這一天熬大鍋粥進行紀念,除了自己吃,還施粥給信佛民眾。早在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說這天僧尼們三五人一隊上街念佛,往佛像上“灑香水”,各大寺更要做“浴佛會”,“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八寶粥”。各家各戶也便學著僧尼的樣子熬粥,先敬神祭祖,再贈送親友,然后自己吃,稱為佛粥、福壽粥、福德粥。安徽還流行著朱元璋為臘八粥賜名的傳說:他小時貧窮,曾經掏田鼠洞里的大豆、紅棗等熬粥。稱帝后吃膩了美味佳肴,便想起放牛時吃的粥,便又讓人做了吃。這天正是臘月初八,便賜名叫臘八粥。臘八粥的原料,一般是以米、豆、棗、栗之類為主,放上杏仁、核桃仁、桂圓、葡萄干、菱角、青絲、玫瑰、花生、紅豆等一起慢火熬制,多者可達幾十種,但許多人取8種或一倍16種,諧音為“發”,以圖吉利。個別也有在粥里放肉片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臘八粥、八寶粥又在全國普遍流行,這是市場經濟帶動了傳統節日習俗的恢復。門,是古人“五祀”對象之一。古人吃粥前要上供,有的向屋門、街門抹一點粥,也算讓門神嘗到了。這天也有的地方吃臘肉、喝臘酒,還腌制臘八蒜。
臘八節的傳說
北方民間還有一個關于臘八來歷的傳說:一對懶夫妻把父母留下的家產折騰光了,最后夫妻倆在一間破屋里呆著。臘八這天刮大風下大雪,他們睡到中午還沒有吃飯。妻子起來找糧食,只找到一點米和幾粒豆子,便熬成了一碗稀粥。但是還沒來得及吃,房子就被大風刮倒,兩人被活活砸死了。人們趕來刨出他們的尸體,還發現有一碗粥,卻再沒發現一粒糧食,便猜到他們是在饑餓中死于非命的。于是紛紛教育自己的兒孫要勤儉持家、勞動致富,不要學那種敗家子。這個故事突出了教育兒孫勤勞節儉的主題,在一般人眼里似乎比禮佛更為重要。
解放初期,一過臘八年味就來了,人們便開始盤算如何迎接大年。那時候家家要殺豬宰羊,準備過年的糧油、新衣等東西。現在政策已經不允許個人宰殺豬羊,人們大都是到集市、超市去買肉了。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