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月9日20:00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節目《美美與共》第三期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主持人龍...
12月9日20:00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節目《美美與共》第三期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主持人龍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將帶你細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那些璀璨而耀眼的文化瑰寶。
柬埔寨小公主中文演唱《共飲一江水》
在第三期《美美與共》中,我們跟隨中國援柬王宮遺址文物保護修復工作隊的腳步,前往與中國一衣帶水、隔山相望的文明古國柬埔寨。柬埔寨的吳哥古跡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投身于吳哥古跡修復工作,中國援柬文物保護修復工作隊領隊王晶和柬埔寨吳哥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局專家宋占通,在節目中講述了他們與時間斗爭,搶救吳哥古跡的故事。如宋占通所說,吳哥古跡修復看似簡單,實則沒有可供參考的圖紙史料,如何重現吳哥“微笑”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來自中國的這支隊伍,以“90后”居多。年輕的他們為吳哥古跡修復帶去了“中國方案”,“可逆修復法”充分尊重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今后探索吳哥古跡修復拓展了更多的空間。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夠在柬埔寨見到吳哥古跡重現光彩。
柬埔寨王國王室成員諾羅敦·珍娜公主也來到節目現場,與中國小朋友攜手共唱《共飲一江水》,并為大家講解了柬埔寨經典的仙女舞的手勢動作。諾羅敦·珍娜公主介紹,仙女舞的手勢動作展示了一朵花綻放的過程。小公主在節目中用優美的歌聲唱起曾祖父西哈努克太皇所寫的《懷念中國》,西哈努克太皇曾說,中柬兩國的友誼,就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美美與共》“復活”千年敦煌壁畫
本期《美美與共》帶我們探訪古絲綢之路的“咽喉”——敦煌。“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如今已經1600多歲的莫高窟,匯聚融合人類古代文明,敦煌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象征。節目現場,敦煌研究院聘用的第一位外籍人士史瀚文與從事敦煌樂舞和中國音樂史研究的專家朱曉峰一同出場,講述他們對敦煌的理解與研究。在《美美與共》的舞臺上,節目運用XR技術,將根據敦煌壁畫仿制的樂器以不鼓自鳴的方式融入表演,中外舞者與樂器配合,再現壁畫中千年前絲竹繞梁的樂舞盛景,觀眾仿佛集體“穿越”到了那個如夢般美麗的時代,見證著文化交融的傳奇。
揭開“一片葉子的史詩”溯源中馬古街的“血緣之親”
本期《美美與共》還將目光投向底蘊深厚的茶文化。茶文化源遠流長,是國際間交流的重要紐帶。節目現場就迎來了四位國際茶文化傳播交流者,分別是中國的劉峰、蒙古的巴圖其木格、烏茲別克斯坦的張聰、斯里蘭卡的班杜拉,他們帶來了各自國家的經典茶桌文化,中國的優雅茶道、蒙古的幽香奶茶、烏茲別克斯坦的獨特茶具、斯里蘭卡的高香紅茶都各具特色。節目中,大家在茶桌邊品味香茶,暢聊歷史與未來,見證著茶葉繼續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一片“小小葉子”,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
600多年前,中國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在第三期節目中,我們跟著《美美與共》的步伐,以泉州永春縣的五里街為起點,抵達重要節點——馬六甲的雞場街,重走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歷經600多年對話交融,如今,這兩條街再度“握手”,成為友好街區。永春縣委書記呂建成與雞場街工委會主席顏天祿在節目中熱情分享各自街區的建筑、食物、語言文化,暢想進一步共建兩條古街文化交流的機遇與可能。顏天祿祖籍福建,他也向觀眾介紹了中國與馬來西亞文化交流背景下產生的獨一無二的峇峇娘惹文化,色香味俱全的九層糕、黃梨糕,融合了中馬設計特色的娘惹服,從泉州地區“走出去”的漆籃……雞場街和五里街正是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代表,也是中馬交流的“先鋒使者”。希望這份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情誼,助力中馬兩國共創精彩未來。
12月9日,《美美與共》第三期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20:00檔播出,一起回顧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與傳承,欣賞世界文化殿堂中的瑰寶,感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之果。
上一篇:美國務院緊急要求向以色列軍售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