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地方政府要對本地區的農村病人情況進行摸底,并做好年底感染高峰到來后的預案。春運將至,目前全國多個熱門線路的余票較少,部分車次的票已
地方政府要對本地區的農村病人情況進行摸底,并做好年底感染高峰到來后的預案。
春運將至,目前全國多個熱門線路的余票較少,部分車次的票已經售罄。
一周后,農村地區將迎來返鄉潮。中國農村地域廣、人口多、底子薄、醫療資源欠缺、老齡化程度高,一些患有基礎性疾病的農村老人成為最容易受疫情沖擊的群體。
面對即將到來的感染潮,脆弱的農村醫療系統該如何應對?
感染高峰未到
缺藥問題已經出現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猴場鄉大地村,常住人口760人,60歲以上老年人250多人,留守兒童80余名,目前感染人數已超過150人,急需退燒藥、散熱類藥物,以及N95口罩等醫療資源。”
12月28日,一條求助信息出現在“城鄉互助群”里。當天上午,大地村村委負責人高先生告訴《中國慈善家》,目前村里的缺藥狀況仍未得到緩解,大約有80位發燒的老年人無藥可用。
“所有地方都進不來藥,一周前,每周都有醫藥公司來給村里送藥,但最近一周左右的時間,連醫藥公司也找不到藥了。”高先生說,過去一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陸續返鄉,造成村里疫情暴發,很多人出現發燒等新冠感染癥狀。
大地村距離縣城較遠,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且每天只有一趟大巴開往縣城;往返60元的車費,也讓很多村民無力承擔。因此,感染的人都是留在家里扛著,所幸該村目前還未出現重癥病例。
“目前其實還不是打工人士返鄉的高峰,隨著返鄉高峰的到來,感染的人數還會繼續增加,可能會進一步造成用藥緊張的局面。”高先生對此表示擔憂。
大地村的情況目前在全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山東莒縣多個村衛生室負責人告訴《中國慈善家》,他們村里也不同程度存在缺藥的問題。“感染的人很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村民都感染了。有些人是提前搶了一些藥,就還有藥可用,但也有不少人沒有藥,發高燒就只能去縣城大醫院。目前衛生室里普通的感冒藥有一些,但不多,而抗原檢測試劑一直沒有貨。”
在缺醫少藥的背景下,獨居老人的情況更不容樂觀。
根據民政部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億以上,占總人口的14.2%。據調查,我國空巢老年人占比目前已超過一半,部分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過70%,大量老年人不與子女或其他家人共同居住生活,面臨著居家養老的許多生活不便或困難,甚至是安全風險隱患。
“老家山東農村,爺爺80歲,糖尿病+帕金森,奶奶高血壓,冠心病,爸爸基礎病。村子里也有好多老人有基礎病。現在村子里已經有人感染,整個鄉鎮都買不到藥,平臺的退燒藥遲遲不發貨。”
類似這樣的求助信息,在網絡上比比皆是。
“最后一公里”難題
12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在回答記者有關農村就醫用藥保障問題時稱,一方面,藥品要能下去,藥品要能配送到最末端、最終端,除了縣和鄉以外,村衛生室也都能夠配足配齊需要的藥品。另一方面,就是重癥能夠轉上來,在農村地區發現重癥患者后,能夠及時轉運出來,送到有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就診。
為此,國家做出相關部署安排,比如要求在農村以縣為單位網格化布局縣域醫共體,縣、鄉、村都要發揮各自承擔的功能任務,把有合并癥的老年人,以及兒童這些高風險人群都納入醫聯體管理。再比如由城市二級以上醫院跟縣醫院建立結對關系進行分區包片等。
但對于一些較為偏遠地區,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并不容易,農村物流短板在這波防控政策放開后的疫情沖擊中再次凸顯。盡管多家快遞公司表態,抗疫藥品會有不同顏色的包裝和標識,遇到這種快遞,都會優先派送,確保居民第一時間拿到抗疫和生活必需的物資,但一些郵往農村地區的藥物,一周不見物流更新的情況并不鮮見。
12月19日,有愛心人士將近300粒退燒藥寄往陜西榆林市小壕兔鄉,但到達西安后,連續4天沒有動靜。經過多次投訴,12月23日終于開始送往榆林小壕兔鄉,而另一批2000顆寄往小壕兔鄉的布洛芬抵達西安后又是8天原地未動。
“受防疫措施變化影響。部分城市中轉和人力資源距離完全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時效預計增加……”物流信息顯示,無法預計送達時間。
“那邊老人正等著退燒呢,8天沒有任何物流信息,投訴后才能顯示更新,真是急死人。”寄件人告訴《中國慈善家》,為了讓患者能及時拿到藥,他特意選擇了順豐快遞,沒想到還是被耽誤了。
“快遞小哥陽了一片,導致人手不足,加上突然放開,快遞公司也來不及做相關醫藥流通體系預案,眼看已經到目的地了,最后的一公里實在沒有人送貨上門。”某快遞公司華北區域負責人告訴《中國慈善家》。
救助行動
12月14日,一個名為“農村退燒藥救助行動”的民間公益項目正式發起,迅速收到數百條求助信息,遍及陜西、河南、安徽、湖南、山東等地,還有300多位網友登記了捐贈多余退燒藥的意愿。隨后,發起人按片區招募了百名志愿者,按就近原則將捐贈藥物寄送至求助的村子。
項目的發起人鄭宏彬告訴《中國慈善家》,該行動開展以來,對接了全國29個自然村,為5千多位老人送出退燒藥。
缺藥是民間救援面臨的第一道難題。“農村退燒藥救助行動”捐贈的藥物主要來自四個渠道,一是企業和公益組織的捐贈;二是已過感染高峰的城市,藥物供應相對充足,當地志愿者可以籌集到一批退燒藥;三是各地熱心志愿者利用朋友圈籌集藥物;四是參加項目的其他捐贈者在共享文檔填寫捐贈信息,捐贈自家多余藥物。
“我們只是承擔對接的功能,這四個渠道加起來能籌集到的藥物很有限。不過能幫助一批是一批,現在有很多公益組織也開始去做這件事,他們不管是在籌集資金還是藥物方面,都會更專業。”“農村退燒藥救助行動”的一名志愿者告訴《中國慈善家》。
近日,全國各地一些公益組織開始聚焦缺醫少藥的農村地區。比如江蘇揚中麥田慈善基金會通過“麥友”們的積極努力,籌措到上萬元的藥品,緊急輸送、分發到了有需要的老人孩子手中;三江公益救援隊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免費領取布洛芬的時間、地點等信息,將籌集到的藥物發放到有需求的群眾手里;昆山藍天救援隊也為特定人群免費送藥。
除此之外,騰訊公益、人民網等媒體平臺,也相繼開通“抗疫互助”小程序,開啟民間互助模式,讓抗疫藥物快速匹配和遞送。
“我們不是專業的民間救助機構,屬于臨時集合的民間公益行動,哪里有求助,就去對接藥物去援助。”“農村退燒藥救助行動”發起人鄭宏彬向《中國慈善家》坦言,民間力量去協調藥物,統籌各級鄉鎮醫療機構并非易事。他表示,希望能以此來推動當地政府對接用藥需求。
有參與救援行動的公益組織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農村地區的感染高峰并未到來,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
“公益組織力量有限,還是要通過我們的行動,喚起地方政府的責任意識。地方政府要對本地區的農村病人情況進行摸底,并做好年底感染高峰到來后的預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避免災難的發生。”這位公益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