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地方政府是中國經濟體系中重要一環,而財政能力又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逐漸回暖的稅收收入和中央財政的持續發力也正在進一步緩解地方...
地方政府是中國經濟體系中重要一環,而財政能力又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逐漸回暖的稅收收入和中央財政的持續發力也正在進一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幫助地方財政部門度過“年關”。
11月29日晚上10點半,忙了一整天的沈靜終于有時間接電話,他告訴記者,剛剛接到領導通知,需要進行項目調度。“晚上10點后工作是常態,分管區長凌晨3、4點還會發消息,所以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領導發信息了沒。”
沈靜是中部某開發區的財政部門負責人,因為所在地區財政供養人員較少,在“三保”(保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方面壓力并不大,只是面向企業的獎補資金落實壓力很大。
北方某地級市財政部門的李高就沒有那么輕松了,年底要籌措各種資金來應對“賬單”。“業務支出部門來的時候,我們給不了錢,只能給個好態度。很多項目今年基本給不了錢,就說,‘看看明年成不成?’”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主要稅種收入增幅出現不同程度回升,但整個2023年,地方財政整體的壓力較大。
地方政府是中國經濟體系中重要一環,而財政能力又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逐漸回暖的稅收收入和中央財政的持續發力也正在進一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幫助地方財政部門度過“年關”。
11月23日,財政部下達了兩則通知,分別是《財政部關于下達2023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預算的通知》和《財政部關于提前下達2024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預算的通知》。
其中,2023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預算分配表顯示,獎補資金合計4107億元,其中已經提前下達3541億元、本次下達566億元;提前下達2024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預算分配表顯示,此次提前下達的資金規模3401.1億元,待2024年預算年度開始后,按程序撥付使用。
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是指中央財政設立,主要用于激勵引導地方保障基層“三保”等必要支出需求,獎勵地方改善縣級財力均衡度、加強縣級財政管理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
山東大學稅務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華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稅收是經濟的晴雨表。10月份稅收收入平穩回升,體現了財稅收入與經濟發展二者之間的一致性。尤其是企業所得稅連續兩月正增長,意味著企業經營狀況持續好轉,經濟效益有所提升,顯示出經濟一定程度的回暖。”
籌錢
11月底,李高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籌集本級財政供養單位12月份的工資。“資金保障是我的工作,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跟稅務聯系溝通,應收盡收;二是支出方面,暫停‘三保’之外的支出。實在平不了的帳,就只能挪到明年”。
在這樣的壓力下,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也沒了。年底突擊花錢是指以前財政收入雙位數增長時代,全年實際收入一般會高于年初預算,這種情況出現時,地方政府會在年底追加資金支出。現在的情況正好反過來,年初為了預算平衡以及給專項債發行留足預算空間,預算收入做的比較高,但是年底發現實際收入反而達不到年初的預算。
地方財政包括四本預算,即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李高所在地區的財政四本預算中社保預算基本平衡,但是另外三本預算都出現了短收情況,特別是其中的政府性基金預算,因為土地收入的下滑,受到的影響格外明顯。
實際收入低于預算,很多業務部門的支出就沒了著落。“年初做的預算收入年底完不成,但是支出預算已經安排出去,支出部門自然就來找財政要錢。即使給不了錢,也要給句話,”李高說。解決辦法就是讓支出部門再等等,2024年再列項目支出,要是2024年還是緊張,就等到2025年。
在目前的狀況下,降低支出是一個重要方式,但支出易增不易減。
李高列舉了幾個問題:“人員工資能不能降?肯定不能。特別是基層的工資”“‘三保’的資金要不要保障?肯定要保障。其中教育的資金能不能拖欠?肯定不能”“政策的重點項目,領導的重點項目,能不能減少支出?肯定也不行。現在90%中央項目還需要地方配套,無非配套比例有高有低。地方爭取中央資金,主要是為了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但為什么明知需要配套,還去爭取?爭取的初衷是什么?”
李高覺得,現在財政局長不好當,每周四分之三的工作內容與財政無關。節慶會議論壇、招商引資會議等,財政部門都要出席,招商引資引來的企業和地方政府談條件時,財政部門也要出席。
“只有一些不需要花錢的事情,財政部門不用出席,其他每個事情召開會議時,領導會先講事情的重要性,最后都要提財政部門要做好保障工作,根本不征求財政部門的意見”,李高說。
李高表示,這也意味著,財政資金的“事前績效評估”,難以發揮作用。做事之前,不是先看看有沒有資金,而是決定要做事了,再讓財政保障;財政資金不夠的時候,便會讓城投公司去融資,這也給地方帶來了新的隱性債務;當城投公司資產負債表不好看的時候,政府再給城投裝進新的資產,形成惡性循環。
財政局長的一天
11月29日這天,沈靜主要忙了四件事情。
上午沈靜去當地政法部門溝通,溝通內容是轄區一家企業因案件影響稅款繳納的問題。“沒有結果,只能盡力溝通”。回到單位,沈靜參加了一個政府投資項目的調度會。
下午的第一件事情,是去上級財政部門匯報工作,因為上級部門換了新的領導。忙完這些,沈靜才有時間好好地思考當地財源建設的問題,他準備寫一個資料,主題是“用錢買的財源能持續多久?”,他懷疑給企業的各種稅收優惠、地價讓利、租金水電費讓利等行為,是不是持續性地有利于地方稅收增長。
年關將至,沈靜知道自己閑不下來,既要完成各種考核,又要迎接上級部門檢查——比如關于專項債使用情況和隱形債務化解情況的檢查。此外,他還要需要利用一些“技術手段”完成稅收任務,稅收有缺口,就和企業溝通,讓企業多預交稅收,并盡量不要在12月之前申請退稅。
沈靜告訴記者:“實際狀況是財力有一點,但是沒有庫款。這里的‘財力’指的是全口徑收入中地方收入的預測數,但真正可用的是稅收繳納分成后的資金。目前的情況就是可能有‘數字’,即有‘財力’,但沒有實際款項,還就無法保障全部的支出。”
前一陣子,沈靜見到了幾個同行,大家也是相互吐槽、互相打氣。沈靜目前最擔心當地的企業獎補資金,如果不到位,企業可能會搬走,也會向上級政府部門反映。
什么是重要的工作?
東部某縣區財政部門的一位負責人手里有三件主要的工作:政策上報、工作臺賬、來年計劃,往年最重要的預算編制反而要“往后靠”,因為這個往年最復雜的工作簡化了。
政策上報就是總結2023年做得比較好的工作;工作臺賬是指2023年做了什么;來年計劃是指2024年打算做什么。“現在預算編制不怎么重要,因為當前預算幾乎把項目支出都壓沒了,只做‘三保’的預算,就比較簡單了。”
該負責人所在地區面臨著一定的財政壓力,今年最緊張的一個月,財政收入不到2019年高峰的四分之一。因為前兩年大宗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給當地帶來了財政收入,今年大宗原材料價格下行,導致相應財政收入下降,其他產業也沒補上來。
與李高、沈靜一樣,該負責人的一項工作是完成各種考核,“年底要考核的太多,其中不少是與財政相關的,比如稅收收入情況、稅收占比情況、債務問題、財政資金的績效以及促進產業發展情況等。”
該負責人說,目前基層財政部門的考核大同小異,但不同地區有自己的考核標準。其所在地區有一項產業發展的考核指標,這一指標由市里向下分配,各個部門有不同的產業發展目標,比如衛生健康部門有促進衛生健康醫療產業類發展的指標。此外,地方還有一些招商引資的考核指標。
但這些指標無一例外需要一定成本支出來完成。比如,在境外有分公司的企業,就將其境外公司挖到縣區來注冊,分公司不一定產生真實交易,但是對于縣區來說,也是完成了吸引外資的指標,只不過需要付給公司一定的資金成本。
今年年底,該地區也在清理欠款,主要是地方財政欠企業的欠款,其中即有民企也有國企,即有施工欠款也有財政補貼欠款,但即使清理后,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資金支付。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