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1月8日2時22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下簡稱:中山二院)于官方微信公眾號公告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團隊疑受實驗環境和試劑影響致多人患癌情...
11月8日2時22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下簡稱:中山二院)于官方微信公眾號公告“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團隊疑受實驗環境和試劑影響致多人患癌”情況說明。
公開資料顯示:中山二院乳腺外科是國內最早開展乳腺癌保乳和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的乳腺專科之一。宋爾衛院士為學科帶頭人,劉強教授任逸仙乳腺腫瘤醫院執行院長,兼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外科主任,蘇逢錫教授為"中國百萬婦女普查工程"廣東省首席專家。
中山二院介紹還顯示,該科室乳腺癌術后5年生存率達91.8%,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也是國內最早一批將超聲引導下乳腺腫物真空輔助旋切活檢技術用于乳腺腫塊的活檢以及乳腺良性腫塊微創切除的乳腺專科,累計應用此技術對超過2萬例乳腺良性腫塊患者行微創活檢術。
到底幾人患癌
該事件被傳出與發酵最早源于微博網友“用戶5232934298”發文稱,長江青年學者、中山大學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蘇士成團隊有多位學生確認患癌,其中有學生在上半年出現腹痛癥狀,并在就醫后查出患癌,病理分析為胰腺未分化癌。此外,再有疑似當事人被提出群聊截圖流出:蘇士成在未與當事人溝通情況下將直接該患病學生踢出課題群聊。
對于是否存在醫生患癌,公告對此進行了確認,稱初步了解到:近年在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工作、學習過的人員中有3名罹患癌癥,其中2名現為我院乳腺外科醫生,在臨床工作;另外1名不是我院職工或學生,為外地來院進修人員,已回原單位工作。
而相關檢驗報告也證實了相關人員患癌情況。
不過據《齊魯晚報》,罹患胰腺癌的黃某妹妹樂樂(化名)表示,網傳信息可能是中大校友所發,受害者家屬并未有過發言。不過,樂樂確認了黃某患上胰腺癌的病情和被蘇姓導師踢出群聊的情況屬實,“他確實把姐姐踢出去了,一號出病理,二號就踢人”。
而對此,中山二院并未予以回應。僅稱“以上兩位職工患病后,醫院一直關心其健康情況,組織專家會診、探望和慰問”。
是否是“毒試劑”致癌?
實際上,該事件的反常點與爭論點在于同一課題組發現多人患癌,這是否與相關患者曾參加實驗室工作構成因果關系。
對此中山二院稱:針對公眾對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關切,我院將一如既往守好安全紅線,并自覺接受上級主管部門檢查監督,也感謝網民對我們提出意見建議。針對將患癌與實驗室或者試劑接觸進行關聯的關切,鑒于個體癌癥發生的誘因極其復雜,誠摯歡迎有關部門組織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調查。
科普作家莊時利和在微博發帖稱,按照目前獲得的零碎信息,沒法判斷和實驗有關,要證明因果關系是非常難的。大多數人患癌主要是運氣不好,但是,如果最終確認在同一單位短時間內確實有多名非高危年齡段人員患癌,要考慮一下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并不一定直接導致癌癥發病,排查目的是排除風險,保護其他健康人群。
另一位長期從事新藥研發的學者則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如果后續進行環境調查,應該會調查相關毒害試劑的使用是否符合安全管理規范,也要考慮是否還有可能存在其它因素。此外,這些因素與疾病的發生是否有足夠的相關性(發生頻次),這些信息都應該得到有充分的調查了解。
是否是動物實驗PET-CT致癌?
此外,還有一種懷疑聲音是動物實驗PET-CT導致患者患癌。對此,莊時利和在微博稱,根據其對輻射劑量和腫瘤發病過程的了解,其個人認為這個原因不太可能。但前幾年PET-CT規范混亂,不要無指征亂做輻射很大的檢查。
據黃某病理報告,病變診斷為惡性腫瘤,符合胰腺癌SMARCB1/INI缺失型分化癌。莊時利和表示,SMARCB1缺失型的胰腺癌,發病率非常低,胰腺癌發病率本身就不高,而一百個胰腺癌患者里面只有不到一個是SMARCB1缺失型的。
一位從事疾病相關新靶標的發現與確證及轉化醫學研究的教授向界面新聞表示,腫瘤發生的誘因很多,還要看看幾位當事人的家庭成員是否有癌癥史。除非當事人實驗室從事的研究需要接觸很強的誘導因素,否則很難解釋。比如黃曲霉毒素誘導肝癌,也是多年食用發霉的大米才能誘發。
上一篇:氣象專家稱佳木斯此次降雪為濕雪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