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又是一年招生季,鄭州人的朋友圈也又一次大規模出現各種各樣的學托。分不夠也能上名校挑戰教育公平的學托們,撕開了社會底線,觸碰到每一位
又是一年招生季,鄭州人的朋友圈也又一次大規模出現各種各樣的“學托”。
“分不夠也能上名校”挑戰教育公平的“學托”們,撕開了社會底線,觸碰到每一位家長最敏感的神經。
然而,當家長們發現亂象并在頂端新聞“我想@領導”投訴反饋后,鄭州市教育局似乎沒有解決的意思,只是想要掩蓋這種現象。要求撤銷留言遭拒后,竟然爆粗口“MLGB”。
“學托”背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詐騙行為,騙錢不辦事,另一種則是利用“潛規則”販賣教育資源。不管哪種情況,教育主管部門都難辭其咎。
“學托”頻繁出現在鄭州人的朋友圈,“釣”的就是家長們的僥幸心理。這種心理根植于鄭州教育領域,尤其是幼升小、小升初、中招等各階段招生過程長期存在的亂象。
教育部門信息透明度不夠,家長們自然會有疑惑,擇校“潛規則”弄得幾乎人盡皆知,大家自然會質疑教育公平。所以在每年招生季,鄭州家長們總是怨聲載道。
既然教育部門“看不到”學托橫行,老百姓自然很樂意去幫他們看到。在朋友圈中發現這些現象,及時通過媒體平臺反饋,合規、合理、合法、合情,更是打擊違法行為的有效手段。
然而,發現“學托”問題后,鄭州市教育局想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頤指氣使”要求媒體撤銷留言,認為媒體不應該在招生季發布相關信息,要求得不到滿足后甚至還爆粗口。
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就是典型的“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發現問題的人”。通常出現這種邏輯,背后都能折射出主管部門不作為,只會讓大家覺得他們在刻意隱瞞著什么,甚至會有人覺得他們在充當“學托”的“保護傘”。
只能說無法解決“學托”問題,說明能力不足。不正視老百姓訴求并爆粗口,是作風問題。把教育大事交給一些能力作風都有問題的人,亂象頻出也就見怪不怪了。
歸根到底,“學托”問題真的很難解決嗎?如果教育部門能夠在招生中做到基本的公平、公開,讓“潛規則”失去滋生土壤,“學托”們還會有市場嗎?恐怕在“學托”背后,有著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讓一些人舍不得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