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由乙類甲管優化為乙類乙管,不再要求查驗核酸證明等措施出臺,大大方便了人員流通,也將帶來人員流通和消費領域的快速
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由“乙類甲管”優化為“乙類乙管”,不再要求查驗核酸證明等措施出臺,大大方便了人員流通,也將帶來人員流通和消費領域的快速復蘇。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依然存在。比如,有的地方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稱:春節將至,倡導大家在疫情高流行期非必要不返鄉,避免跨地區探親、旅游,盡量減少出行;還有的地方出臺文件表示,將繼續實行農貿市場輪流休市,輪流休市措施將持續到2023年年底。
“非必要不返鄉”讓人想起去年年初某地要求不許“惡意返鄉”,繼續進行輪流休市則讓人想起過去的嚴格管控措施。在疫情防控形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這些地方的措施顯得格格不入。
但這些地方政策又很難拿到桌面來說,所以會形成很多托辭,比如相關措施屬于內部掌握、不合適對外公開等等。
某地稱文件為內部掌握,不公開發布,新媒體中心工作人員未經過縣委領導同意擅自發布,相關人員已被批評,該文章現已刪除。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地方需要對國家防疫政策的充分執行,斷不可有自己的“小九九”。
首先,對一些心存“執念”的地方來說,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
經過了三年時間的疫情沖擊,很多市場主體遭受到了嚴重沖擊,現在正是恢復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地方上不能再人為設置障礙,而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創造機會讓市場主體活起來,讓人員充分流動起來。
然而,有的地方依然要繼續實行農貿市場輪流休市制,有的地方依然設置種種條件限制外來人員甚至包括外出的本地居民進入,這些并非激發經濟活力,反而是繼續設置障礙。
其次,要堅決避免疫情防控“一刀切”現象的重演。“一刀切”具有“傳染性”,會有“攀比心理”,對近期有的地方出現的種種限制措施要嚴加防范。
過去一段時間,雖然國家層面多次強調要杜絕防疫過程中的“層層加碼”“一刀切”,到了具體實踐中,一些地方卻屢禁不止、屢教難改。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為好轉,但其中的潛在因素并不可忽視,一些地方對防疫政策上的“變通”需要警惕。對一些地方來說,隨意出臺措施甚至成了“習慣”,這種“習慣”必須加以遏止和追責。
其三,今后疫情防控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執行,措施出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
對行政機關來說,法無授權的具體行政行為就是違法,《行政訴訟法》規范的重要內容就是這一點。為此,一些地方在出臺相關措施時就要充分考慮合法性,避免隨意性,究竟是哪部法律法規賦予了措施出臺的權力和實際執行的權力。一些地方措施的出臺要能拿到“桌面上”來說,要有法律依據,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要有相應明確的法律救濟渠道。
總之,疫情防控現在進入了新階段,國家政策是明確的,但還需要地方上的具體落實,尤其是要防止過去“一刀切”“層層加碼”亂象的重復出現。這要嚴格執行國家對防疫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更要考慮到每一項措施的出臺是否有法律依據,相關具體執行措施能否經得住行政訴訟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