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夏至節氣
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夏至節氣嗎?不知道的話,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帶來的二十四節氣夏至時節的簡介吧。
二十四節氣夏至時節的簡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在北京地區,白晝時數可長達15小時。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什么是夏至節氣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
夏至以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物候現象
夏至北極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出現極夜現象。意思是天很早亮,夜晚很晚才來臨。夏至日過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夏至日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是最高的。但并不意味著這是一年天氣中最炎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還在繼續。大概到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這一個月才是氣溫最高的。夏至這天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白晝最長,越往北越長,夏至以后陽光直射地面南移,白晝一天比一天要短。一般夏至的時間是在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交節點,也就是在公歷6月21——22日交節。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而且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我們不僅要注意暴雨天氣,還要預防器物發霉,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全國各地夏至風俗習慣
1、北京:頭伏餃子二伏面
按照老北京風俗習慣,每年“夏至”開始可以大啖生菜、涼面,面條肯定是老北京炸醬面。
2、山東:冬至餃子夏至面
在山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在“夏至”這天也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
3、江蘇:夏令“三鮮”少不了
“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鯽魚和鴨蛋。
4、陜西:“夏至”食粽子
在陜西,“夏至”當天要食粽子,因為有觀點認為端午節源自夏至節。
5、浙江:“夏至日,吃補食”
在浙江,有“夏至日,吃補食”的習俗,一般都吃紅棗燒雞蛋,以滋補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