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與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并稱四大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之首。前面我們知道了太平洋有多大面積、太平洋最深處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與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并稱四大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之首。前面我們知道了太平洋有多大面積、太平洋最深處有多少米,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太平洋是怎么形成的。太平洋的演變過程很特別,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太平洋是怎么形成的
太平洋與其它三大洋不同,太平洋有著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太平洋是四大洋之首,它的面積是地球的三分之一。太平洋中有許多島嶼和邊緣海,那么太平洋是怎么形成的呢?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系、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
正是由于這些與眾不同的現象,許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著與眾不同的成因。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提出過許多關于太平洋是怎么形成的假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紀中葉,喬治·達爾文提出的“月球分出說”。
達爾文認為,地球的早期處在半熔融狀態,其自轉速度要比現在快得多,同時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動周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周期相同,便會發生共振現象,使振幅越來越大,最終有可能引起局部的破裂,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從而成了月球而留下的凹坑,則發展成為今天的太平洋了。
然而,一些研究者卻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體飛出去,地球的自轉時間應少于24/17小時,即一晝夜的時間不得大于1小時25分。難道地球早期有過如此快的旋轉速度嗎?關于太平洋是怎么形成的這個解答,顯然很難令人相信。
再者,如果月球確實是從地球飛出去的,那么月球的運行軌道應在地球的赤道面上,但事實卻不是如此。還有,月球巖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齡值,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的巖石僅38億年,這顯然也與“飛出說”相矛盾。
太平洋是撞擊形成假說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由于天體地質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地球近鄰的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廣泛地被發現有隕石撞擊坑,有的規模相當巨大。話說回來太平洋是怎么形成的,這不能不使人們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樣的撞擊,才形成如今的太平洋。
1955年,法國人狄摩契爾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流星撞擊而成的。他還認為這顆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幾乎是月球的兩倍。此后,還有一些人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可惜沒能提出足夠的證據。
近年,我國科學者在研究了月球等類天體的地質特征后,對比月球上凹陷的月海,進一步論證了太平洋系撞擊形成的可能性。關于太平洋是怎么形成的至今都是未解的謎,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謎團或許會被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