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德國外長貝爾伯克于4月13日至15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據德媒13日報道,當天抵達中國天津的貝爾伯克發表講話,對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關于歐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于4月13日至15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據德媒13日報道,當天抵達中國天津的貝爾伯克發表講話,對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關于歐盟與中國關系的言論表示支持,稱歐盟與馬克龍保持同一立場。但她同時就臺海問題發表評論,稱歐洲不能對相關緊張局勢漠不關心。路透社認為,她的這一立場與馬克龍相較不同。
德媒稱,貝爾伯克13日在天津表示,歐盟的優勢在于一個事實,即“我們不僅彼此親近,而且在涉及我們利益和價值觀的核心問題上采取共同的戰略方針。”報道稱,她的這一表態似乎是在向馬克龍提供支持。
據此前報道,在上周結束為期3天的訪華之行后,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返回法國的專機上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歐洲必須加強戰略自主性,頂住成為“美國追隨者”的壓力。談及臺灣問題時,馬克龍表示:“歐洲人需要回答的問題是,臺灣問題的危機加劇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矛盾加劇,我們將沒有時間或手段來提升戰略自主權。我們將成為附庸。”
德媒稱,馬克龍關于臺海問題的言論讓他與華盛頓的關系陷入困境。據路透社13日報道,貝爾伯克當天在天津也談及臺海局勢,不過她在該問題上的觀點與馬克龍上周警告“歐盟不要陷入不屬于自己的危機”的觀點不同。她搬出所謂經濟攸關性,聲稱“德國和歐盟在經濟上很脆弱,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對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漠不關心”。
貝爾伯克并非首位就馬克龍言論進行評論的德國官員。據法新社報道,德國防長皮斯托留斯當地時間13日表態,針對馬克龍警告歐洲不要成為美國的“附庸”的言論,他聲稱“令人遺憾”。
關于貝爾伯克此次訪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姜鋒14日在《環球時報》上發表文章。姜鋒表示,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首次訪華受到德媒廣泛關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她過去在對華政策上給人留下較為負面的印象。正因如此,她受到德國和歐洲對華存有偏見人士的追捧,但也有德國政客覺得她的對華言論還不夠狠。但在今年2月慕安會上談及中方有關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時,貝爾伯克表現出了稍顯正面的姿態,而且由她主持的德國政府對華戰略文件據說也在受到各方批評后語氣變得“溫和”了些。如此看來,貝爾伯克外長推動的對華政策還在不斷理性和理智地調整中,希望她這次來華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之旅,是反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