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北京的外交很繁忙。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三抵達中國訪問,沙特外交大臣和伊朗外長周四在北京會見,討論相互重開大使館
北京的外交很繁忙。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三抵達中國訪問,沙特外交大臣和伊朗外長周四在北京會見,討論相互重開大使館等。這些美國都只能干看著著急:中國外交怎么越堵越繁榮了呢?
去年底以來,包括德國總理、西班牙首相在內的歐洲重要領導人紛紛訪問中國,日本外相、澳大利亞外長也來了,還有越、馬、新等東盟領導人。就剩下美國與中國僵著,國務卿布林肯準備來,但因“氣球風波”取消了。美國在對華問題上的偏激如此明顯,它處在一個實際的孤立位置上。
馬克龍與馮德萊恩在對華問題上前者說話相對溫和,后者說話比較沖,但是他們都反對與中國脫鉤。包括主張減少“對中國依賴”的馮德萊恩等人也清楚,與中國脫鉤根本不符合歐洲的利益,那是美國打壓中國發展、維系全球霸權的魯莽做法。歐洲雖然希望西方的整體繁榮,但是現在美國越來越損歐肥己,加強與中國合作對歐洲來說遠遠利大于弊,他們希望在對華關系上實現一種復雜的平衡。
如今烏克蘭戰爭削弱了歐洲,增加了他們在安全上對美國的依賴,而且眼看著西方的資源進一步向美國集中。在中國問題上則是美國求著歐洲,德法等歐洲大戶會在對華問題上對美國做一些小的妥協,但絕不會真的跟美國跑,做美國對華政策的仆從,掐斷自己當下和今后發展動力的一個戰略源頭。在歐洲可以聽到很多對中國的強硬語言,但它們表現為真實對華關系時都要打折扣。
中國對俄烏沖突的中立立場已經經受住了考驗,并且被各方總體上接受了。馬克龍和馮德萊恩都希望中國與西方的態度更接近些,有時他們把話說得挺硬,但他們實際上對中國保持自己的態度有充分思想準備,并不真的指望中國來個重大轉彎。另外,由于有越來越多歐洲人對烏克蘭戰爭厭倦了,中國提出的和平倡議雖被美國和北約拒絕,但馬克龍等歐洲領導人對中國斡旋俄烏沖突的潛在角色并不拒絕,馬克龍公開表示,中國在為烏克蘭尋找和平道路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應當說,中國大體穩住了歐洲的對華態度,美國想借意識形態分歧和烏克蘭危機、臺海緊張局勢動員整個西方形成反華統一陣線大的圖謀也就基本落空了。美國眾議長麥卡錫北京時間周四凌晨在美國本土見蔡英文,這是美國極端政治精英在對華問題上牌越來越少,只能赤膊上陣的表現。如果美國的調動能力足夠強,它完全可以慫恿盟友在臺灣問題上給中國上眼藥,但只出了立陶宛這個小卒子,西方的“車馬炮”都不愿意上陣。相反,在蔡英文竄訪中美洲前夕,洪都拉斯宣告與臺“斷交”,并與北京建交,進一步凸顯了美國在對華問題上控局能力的薄弱。
最近眼花繚亂的外交博弈還是讓人們感受到,中國維護自身重大利益、保持與世界主要力量正常關系的能力非常強大。美國雖然整體實力強于中國,但它要圍堵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貿易大國,根本就是力不從心的。
美國在搞芯片聯盟上取得進展,日本和荷蘭答應加入對華關鍵材料和設備的出口限制,但這恐怕是美國利用其半導體基礎優勢所能構筑的最后一道圍墻了。與此同時,人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國家加大了對非美元貨幣的使用。除了在俄羅斯人民幣成為最大交易外幣,沙特、巴西等貿易大國也在對華交易中開始使用本幣和人民幣。美國霸權除軍事以外的最大支柱開始搖晃,它的力量根基在松動。美國不全力發展自己,通過拿出很大力量損害中國來維護存量優勢,這條路將越來越難走下去。
中國沉住氣就好了,讓我們多交朋友,多管控分歧,把更多的精力投向進一步自我發展。美國搞的這一套最終將撐不住,這非常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