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下一次席卷人類的大流行病可能是由一種在動物身上制造的新流感病毒株引起的,而人類對這種病毒幾乎沒有免疫力。通過分析了近五十年的動物流
“下一次席卷人類的大流行病可能是由一種在動物身上制造的新流感病毒株引起的,而人類對這種病毒幾乎沒有免疫力。”通過分析了近五十年的動物流感記錄,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科學家得出了這一共同結論。
這一研究由復旦大學和悉尼大學合作,近期發表在《One Health》期刊雜志上。兩國的合作科研團隊創建了一個包含1970年至2016年7萬多條動物流感記錄的數據庫,對這些病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它提供了一個框架,以檢測和跟蹤有可能在人類群體中出現的動物病毒暴發。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悉尼大學獸醫學院邁克爾·沃德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這為了解動物流感病毒如何、何時和何地可能演變成大流行病原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類現在正從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恢復過來,但是鑒于一些動物病毒造成的高死亡率,在人類中暴發并占據主導地位的流感病毒有可能使新冠病毒的影響相形見絀。”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禽流感可能是下一個新的大流行毒株的來源。禽流感有著非常多種的亞型,而鳥類是它們的天然宿主,這增加了禽流感成為人畜共患病(zoonotic)的可能性。
而在3月26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發布一則防控要聞,中山市報告1例H3N8病例,病例為女性,56歲,既往有多發性骨髓瘤等基礎病史,發病前有活禽暴露史,家周邊有野禽活動史。中國疾控中心對病例標本復核檢測,結果為H3N8禽流感病毒核酸陽性。
禽流感成最大動物流感病毒
今年3月以來,歐洲、日本和美國等地區暴發禽流感,世界第8大禽產品出口國阿根廷也出現禽流感疫情。同時,2月下旬,柬埔寨衛生部門報告了兩起由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類感染病例,其中第二例病例是第一例的家庭接觸者。
柬埔寨衛生部方面表示,H5N1病毒感染的癥狀與其他流感相似,包括咳嗽、疼痛和發燒,在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患上危及生命的肺炎。
“禽流感通常在家禽中傳播,但最近出現了對各種哺乳動物感染以及病毒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可能性的擔憂,警告居民不要接觸死亡和生病的鳥類。”柬埔寨衛生部方面表示。
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生禽類感染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由于不同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有不同的抗原性,目前可分為15個H亞型(H1~H15)和9個N亞型(N1~N9)。
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類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將其列為乙類傳染病,但實行甲類管理,即一旦發生疫情,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對于禽流感傳染給人的幾率這一問題,沃德教授說:“關鍵在于某個禽流感亞型是否會突變,使這種病毒產生人傳人的能力。當然,要成為大流行,病毒的第一個障礙是進入哺乳動物體內。病毒從鳥類進入哺乳動物是一個很大的跳躍,然后如果它傳播得相當好,它就有更大的機會感染給人類。”
“這只是一個概率問題。病毒跳躍物種并不罕見,所以病毒很可能最終會跳到人類身上。”沃德教授說,當兩種不同的流感病毒亞型感染同一個宿主細胞時,它們的遺傳物質可以混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新的病毒,引發大流行。比如,一種在感染人類之前在豬身上發生變異的鳥類病毒可能會造成“病毒的大暴發和全球的健康危機”。
研究中對全球事件的分析發現,禽流感在所有動物宿主的流感中占79.6%,其次是豬流感,占10.6%。
“H5N1(禽流感)是目前最大的一個動物流感病毒。在過去的20年里,它一直是個大問題,而且它似乎已經適應了環境,并且發展得相當好。”沃德教授說。
流感病毒監測存不完善之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自2003年以來,H5N1已經感染了近900人,死亡率略低于52.5%。自2022年1月在美國,被稱為2.3.4.4b的H5N1分支的暴發已經影響了5800多萬只雞,導致大多數雞死亡或被撲殺。
沃德教授指出,有些國家和地區的檢測水平較為完善,報告也相對及時。亞洲、北美和歐洲是最有可能報告新流感亞型的地區。瑞典擁有最大的亞型多樣性,其次是美國和中國。而非洲大陸的許多國家沒有記錄,而現有的數據顯示亞型的多樣性較低。
一方面,實施對動物病毒的監測有很多難點,對野生種群,特別是鳥類進行采樣總是很困難。另一方面,非野生動物的檢測,特別是家禽也至關重要。如果有些家禽出現了病毒,有可能會對貿易產生影響,也有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潛在的影響,所以各國在分享這些信息時都有所顧慮。
“在南美和非洲等地,動物流感監測方面存在很大的黑洞。我們只是沒有收到很多報告,所以很難知道發生了什么。”
沃德教授表示,全球范圍內,不完善的動物流感監測和數據共享意味著衛生當局沒有準備好檢測新的流感菌株或下一次病毒大流行的能力。
所以加強個人對于禽流感的預防具有較大的意義。有臨床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禽流感主要經呼吸道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已感染的禽類及其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環境(如活禽市場)及水源、或直接接觸病毒株而被感染。因此長期從事禽類養殖、販運、銷售以及宰殺等職業人員感染程度較高,建議在從業期間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具體而言,公眾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到如下四點:
一是,從事養殖、宰殺、加工、銷售類及其制品的從業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工作。正確佩戴口罩、手套、防護服。
二是,個人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多通風;烹飪和進餐前注意洗手,接觸生肉、生禽/蛋后再次洗手。
三是,生熟分開、煮熟煮透。不使用同一塊案板刀具處理生肉和熟食,徹底清潔生肉接觸的器皿,避免交叉污染;不吃生禽和生蛋,不在家屠宰和食用病禽/死禽,確保安全。
四是,勤消毒。常用消毒劑,如氧化劑、稀酸、漂白粉和碘劑等;高溫加熱,65℃加熱30分鐘或煮沸(100℃)2分鐘以上;紫外線直接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