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決不投降,我們將戰斗到底。——電影《至暗時刻》12月下旬,每天有1000多名病人涌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急診大廳,單日接
我們決不投降,我們將戰斗到底。
——電影《至暗時刻》
12月下旬,
每天有1000多名病人
涌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附屬新華醫院的急診大廳,單日接診峰值達1200人。
日均救護車來院數量約100輛,
近平時的三倍。
每日留觀患者200人次,
急診科儼然成了醫院里的“戰場”。
12月28日,新民晚報記者在楊浦區的這家三甲醫院里看到:母親顧不上掛號,背著孩子直沖進搶救室;ICU內外,重癥床位始終“供不應求”;急診大廳中,留觀的患者與新來的病人擠滿了整個空間……
“重癥患者的救治是我們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采訪中,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十分明確肩頭的責任,可面對“每日減少的人手”與“重癥激增”的雙重夾擊,巨大的壓力籠罩在每個人的頭頂。
“應收盡收,是我們搶救室的原則”
“快救救我兒子,他發高燒,還在抽筋!”下午1點半,一位母親背著兒子沖進了兒科搶救室,徐晶立即讓他躺上剛空出的床位,隨后便和同事展開救治。
作為兒科急診護士長,她介紹近來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家長顧不上掛號,十萬火急把孩子送來,我們必須做到應收盡收。”說話間,又一位母親抱著女兒前來求助。
另一邊,兒急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朱曉東從早上開始救治危重患兒,現在剛有機會喘口氣。
“身邊有醫生感染新冠后4天就回到了一線,沒想到堅守了一周,暈倒在崗位上。我感到很對不起她,很心痛。”朱曉東知道,同事們還是會選擇挺住。他判斷,兒童危重癥的高峰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大家必須咬緊牙關。
“剛完成援疆防疫任務,我就回來了”
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江波杰是臨時組建的成人應急ICU的負責人,幾天前才從烏魯木齊回到上海。剛完成援疆防疫任務的他一天也沒休息,直接投入到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
“我這個ICU都是來自各個部門的醫護人員組成的,醫院從各方面給予急診支持,相信一定能渡過難關。”江波杰告訴記者,2003年自己實習時碰上了“非典”,如今新冠肆虐,他要和病毒“死磕到底”。
“這是從業20年以來,最嚴峻的時刻”
成人急診內科的接診量每天都在以驚人的速度上升。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于洋舉例,夜班有兩個醫生,外面排著200多個號,還有80個左右的留觀患者需要他們關注,“面對這樣的超負荷運轉,我們只能撐住。”
本應休息的他放心不下,上午就趕來醫院指揮,要將部分留觀患者(其中絕大多數是老人),分流到急診第二留觀區。這是由原日間病房轉設而成的臨時區域,擴充出來的42張床位,給到最需要的人們。
快要入夜,成人搶救室的忙碌絲毫未減,一輛接一輛的救護車在門口閃著藍光,讓人不由得緊張起來。
“12月27日來了119輛,這是我從業20年以來,最嚴峻的時刻!”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涼聲音嘶啞,目前他最擔心的是,明天搶救室能否湊齊三四個人的“基本陣容”,“搶救室對于技術和經驗的要求比一般科室更高,如果這里因為醫護感染造成人員短缺,影響會更大。”
陳涼覺得,幾天以來最讓他欣慰的是“病人和家屬的理解”,“搶救室里,一切都很緊急,在這過程中,病人和家屬情緒能夠穩定,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
記者從院方了解到,目前,為緩解急診的緊張,醫院緊急疏通了內部的轉科通道,醫務處每日向各臨床科室報需要收治的患者人數,盡力為急診留出空間。
另一方面,為救治更多患者,各科室醫護人員都主動要求返崗參與值班和開展醫療工作,其中身體不適卻仍堅守崗位的醫護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