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冠病毒變異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近日,有學者提出奧密克戎的傳染性比較強,但毒力有所下降,且突變已經基本飽和,變異出毒性更強毒
新冠病毒變異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近日,有學者提出奧密克戎的傳染性比較強,但毒力有所下降,且突變已經基本飽和,變異出毒性更強毒株的可能性已不大。新冠病毒是否真的已呈“強弩之末”之勢,在進化上趨于穩定?國內病毒學家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出現新變種的可能性還會一直存在,但很難出現更“壞”變異株大流行的情況,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未來持續加強對變異株的監控。
出現新變種的可能性會一直存在
“BA.5.2和BF.7是占全國流行的絕對優勢,它們倆加起來,已經達到80%多,其他還有7個亞型。”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全國檢出9個奧密克戎亞型毒株正在流行,這些亞型沒有發現有特征性的基因組突變。同時,從12月1日到目前,一共發現31個奧密克戎亞分支輸入國內,仍是BA.5.2和BF.7占優勢。
面對奧密克戎變異株進化分支在國內的廣泛流行,近日有學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突變“基本上已經飽和了”,引起新變種的可能性不會太大。
對于這種觀點,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12月2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冠病毒作為一種RNA病毒,具有RNA復制易發生隨機突變的特性,這就決定了這類病毒在宿主體內繁殖的過程中其基因是會不斷發生隨機突變的。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株及其進化分支在人群中的廣泛傳播復制,病毒突變也會增多,出現新變種的可能性還是會一直存在的,“就新冠病毒S蛋白而言,也有可能產生新的突變組合。因此,加強變異株的監控,仍然是有必要的,”藍柯說。
12月27日,國家衛健委曾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疫情監測方案》,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對病毒變異的監測,各地對部分陸路、航空和海港口岸城市入境人員、哨點醫院就診患者、重點場所和重點人群中核酸檢測陽性標本,以及重癥和死亡病例標本等開展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工作,將序列按時報送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實時掌握病毒株變異趨勢,及時捕獲新變異株,分析變異對病毒特性、免疫逃逸能力等的影響。
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29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中國非常關注病原體變異情況監測,也積極參與全球病原體監測工作。一旦發現新的變種,或者變異導致病毒致病力、傳播力、毒力等方面發生變化,中國會及時通報世界衛生組織,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會讓這套系統警覺起來,并在防控方案、醫療救治等方面做好相應的優化完善和調整。
新冠朝“傳播力強、致病力弱”方向進化可能性更大
回溯過去近三年新冠疫情的發展情況不難發現,全世界正在流行或已經流行過的、值得關注的變異株通常并不是從前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變異株演變而來,而是來自于不同的株系。例如毒力更大的德爾塔毒株在印度首次發現后迅速席卷全球造成大流行,但隨著傳播力更強,毒力更弱的奧密克戎毒株在南非出現后便迅速取代了德爾塔的地位,然而奧密克戎卻并不是由德爾塔毒株演化而來。關于新冠病毒演變方向和規律的問題也是學界探討的焦點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曾與病原學專家談論,他們認為新冠病毒未來的進化趨勢,毒力大概率會減弱,“沒有人說一定會減弱,但我們要遵循最普遍規律去思考問題和決策。”
許文波近日也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奧密克戎引起的住院、死亡、重癥的病例,都明顯低于早期的德爾塔株和其他VOC變異株。700多個分支都沒有觀察到顯著的重癥和死亡增加,總體來說,變異成致病性明顯增加的毒株可能性比較小。此外,現在的人群已經通過疫苗或自然感染獲得一定程度的免疫,這對人群有較好的保護力。除非病毒發生一些顛覆性的重組,導致完全的免疫逃逸,才會增加傳播風險,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所以,整體來說,病毒變異出既有高傳染性又有高致病性的毒株可能性比較小。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病毒系副主任陳宇2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陳宇介紹稱,假若在沒有選擇壓力的情況下,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RNA病毒在繁殖復制過程中的突變應當是隨機的,因此其變異本身是沒有方向性的。但是病毒進化是病毒與其生活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優勝劣汰、自然選擇之后,更有利于生存的病毒變異株才能獲得傳播繁殖機會,而不適應的病毒變異株將被逐漸淘汰,這就會導致病毒的定向進化。
陳宇進一步指出,在新冠病毒傳播變異的過程中,由于康復者體內產生了抗體,加上疫苗、藥物的使用,及人們避免接觸發熱患者等人類行為,必然給病毒的進化提供選擇壓力,淘汰不適應的病毒變異株,這就使病毒主要向兩個方向進化:一種是傾向于更具傳播性,同時低致病力的病毒變異株會獲得傳播上的優勢;另一種是病毒也會向著能夠逃逸宿主免疫的方向進化,即只有逃逸了康復者和疫苗接種者體內中和抗體的作用,才能獲得感染和復制機會。這也就是奧密克戎表現出在傳播能力以及免疫逃逸能力上相較之前流行的毒株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而致病力則明顯減弱的原因。
陳宇認為,未來奧密克戎大概率仍然會朝著這個方向進化。“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出現致病力更強的毒株,也很難具備傳播優勢,不太容易成為流行的優勢毒株,因此很難出現更‘壞’的變異株大流行的情況。這也是這類RNA病毒在人類社會流行的必然規律。”
研發廣譜疫苗及藥物最終消除病毒進化影響
“新冠病毒在短時間內難以被根除,而是在人類中長期存在”的觀點基本上已成為學界共識,未來我們又該如何進一步消除新冠病毒進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效降低新冠變異株造成的危害呢?藍柯認為,未來新冠病毒朝更低致病性進化,從而演變成另一種相對溫和的,癥狀類似于感冒的“季節性”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可能性較大,而進化成更具威脅性病毒的可能性較小。密切開展對新冠病毒基因組的持續檢測監控工作將有助于我們第一時間評估其傳播力以及致病力的變化。
隨著新冠疫苗的更新迭代及接種覆蓋率的增加以及抗病毒藥物的持續研發問世,也被認為將給人類的健康安全提供更加牢固的保護傘。“我們目前很難預測未來,乃至明年的疫情形勢,是否會出現疫情高峰也不得而知。對于個體而言,出現一些反復感染的情況是完全可能的。但我相信新冠疫情防控的未來仍然掌握在人類手中,一方面是因為疫苗在更新迭代,接種覆蓋率持續完善,另一方面則是新藥在持續研發問世。人們的防控經驗也越來越豐富,還有免疫屏障的加持。目前國內已經頒布了第四針疫苗的實施方案,未來根據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定期的免疫接種有可能會常態化。”藍柯說。
與此同時,藍柯認為,更為理想的狀態,是能從基礎研究出發,尋找突破口,研發廣譜疫苗及藥物,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幫助人類徹底擺脫病毒進化的影響。
下一篇:中國戰機南海靠近美軍機?中方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