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期,隨著感染者人數增加,陸續出現原本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或高齡患者的危重癥患者。本市近日發文要求二、三級醫院按照加強重癥醫學科建設,
近期,隨著感染者人數增加,陸續出現原本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或高齡患者的危重癥患者。本市近日發文要求二、三級醫院按照加強重癥醫學科建設,根據醫院類別和級別,做好綜合ICU床位、可轉換ICU床位、重癥監護病房準備,提前做好藥品、設備、物資準備工作,應對重癥救治高峰。12月27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探訪,該醫院為了滿足近期患者的就醫用藥需求,多措并舉,動員全院力量救治患者,全力保障急危重癥患者救治。
收治急危重患者
開設綜合救治病區15個
近期,朝陽醫院迎來就診高峰。據朝陽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急診醫學科主任郭樹彬介紹,僅以12月26日為例,急診發熱總體患者1763人,數倍于平時的接診量,其中本部1046人,西區717人;搶救室危重癥患者本部為63人,西區22人。12月15至26日,急診搶救和留觀共1042人次,12月18日至26日發熱病房住院共63人次,總計收治患者1632人次。
為了應對就診高峰,朝陽醫院成立了工作專班,組織專家團隊,統籌全院急危重癥救治資源。郭樹彬表示,醫院每日調度急診和發熱的重癥患者收治情況,醫院通過在院內建立綜合救治病區、重癥病區、建立亞ICU單元、開展互聯網醫院“新冠感染在線問診”、開設呼吸疾病診療專區門診、暢通醫院-醫聯體間的轉診等一系列措施等,擴容醫院的整體收治能力,盡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癥患者,緩解急診和發熱門診的壓力,加快重癥患者的周轉。
在重癥患者救治方面,郭樹彬介紹,自12月15日起,醫院依托呼吸、急診、重癥醫學科、心血管、神經等專科優勢,組建綜合救治病區用于收治急危重患者。通過整合床位資源、重癥監護病房改造、重癥理論和實操培訓等加強重癥資源儲備,提高醫院重癥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截至12月26日,醫院共開設綜合救治病區15個,開放床位數538張,其中危重癥監護床位69張,綜合救治病區累計收治重癥患者527人。
急診資源高位運轉
嚴格分級診療保證重癥優先
在急診方面,據朝陽醫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張玉華介紹,近兩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醫學科持續高位運行,每日急診內科患者激增至450-550人次(平時僅為100余人),以老年人、合并基礎病的危重癥患者為主,24小時進入急診的救護車高達75-90車次。目前院內也采取了多種措施,盡全力做好急診患者救治工作。
12月27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在朝陽醫院急診科看到,其中有不少患者在排隊等待救治,急診科內格外繁忙。整個急診科被分為分診區、就診區以及搶救區。目前,院內急診資源正在高位運轉,搶救室增至70余張床位。針對急診科轉運床吃緊的問題,12月22日上午,朝陽區衛健委緊急協調的3張轉運床、20張折疊床已經投入使用。同時,院內緊急協調為常營東院區購置的10張轉運床也已送至院本部使用。
朝陽醫院急診醫學中心副主任梅雪介紹,急診科比較特殊,堅持分級診療,不是按照患者先來后到的順序,而是按照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開展診治,優先救治病情危重的患者。患者在分診臺現場評估生命體征,依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劃分為一至四級,一級、二級患者病情相對較重,優先安排就診,其他病情較輕的病人暫時先等候。因此,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的患者有可能因后來的危重癥患者而延后就診,就診時有可能面臨長時間的等待,請廣大市民予以理解。
據郭樹彬介紹,在朝陽醫院,新冠危重癥患者經過急診和發熱門診的篩查,重癥的患者在醫院急診搶救區和發熱門診感染病房經過一段時間的搶救,生命體征平穩后,對不同情況的患者會有不同的處置:其中,危重癥患者轉入醫院重癥監護病區;重癥患者仍需要后期持續醫療救治的,轉到院內的新冠重癥綜合救治病區;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的“老慢衰”患者,尚需要一定的醫療照護,比如氧療、輸液等,將轉到醫聯體醫院進行后續治療;對于生命體征平穩,可以回家靜養的,直接出院。通過這些出口,不斷地騰出更多的發熱感染病區和急診搶救室等醫療資源,以救治更多的危重患者。
“北京朝陽醫院正舉全院之力,全力保障急診、發熱門診等急危重癥患者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特殊時期,請廣大市民朋友多多理解和體諒,我們團結一心,共克時艱!”郭樹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