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月13日早上,王彬所在的醫院統計了最新的醫護人員感染數字,400多人,約占全體醫護人員的1 3,這是抗原陽性的確切數字。因為病毒有潛伏期
12月13日早上,王彬所在的醫院統計了最新的醫護人員感染數字,400多人,約占全體醫護人員的1/3,這是抗原陽性的確切數字。因為病毒有潛伏期,實際感染的數字只會更高。
王彬是北京一家三級綜合醫院的管理層,他所在的醫院正面臨大量減員的問題。此前,醫院抽調了部分人員支援方艙,“新十條”之后,還有一部分人員在方艙。
此時,奧密克戎撕開防線,醫護感染非常快,發熱門診量卻在急劇增長。王彬說,“原來八九個醫生就能應對的發熱門診,現在派了16個醫生還是應對不過來”,“新十條”剛出來的幾天,天寒地凍,發熱門診排隊者眾多,焦躁者甚至砸了醫院玻璃。
此外,王彬的醫院現在是“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需要收治輕型和普通型新冠陽性病人,為此醫院也投入了100多位醫護。
人員減員,醫院卻要維持運轉,王彬醫院的做法是,陽性醫護有7天假期,正常7天轉陰后回醫院上班,若癥狀仍較為嚴重或還未轉陰,則需要醫護自己請病假。此外,不再需要查核酸才能上崗,自測陽性但癥狀不嚴重者可以照常上班,醫院對此的原則是,不強迫、但默許,“不強迫是為了不讓醫護寒心,默許是為了醫院能維持運轉”。
默許一些輕癥醫護照常上班,在過去一兩周的北京是普遍的做法。
12月7日“新十條”發布后,北京醫療機構正面經受了奧密克戎的第一波沖擊,此后發熱門診出現大排長隊現象。多個數據平臺判斷,北京的第一波感染在12月15日已經“過峰”,但王彬擔憂的是,第一波高峰過去之后并不等于曲線完全被拉平,如果第一波感染率是50%—60%,那最終可能要達到80%—90%,這之間可能還會有第二波高峰。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在“華山感染”上審核的一篇文章稱,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們已經或即將面對一波流行高峰。結合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奧密克戎株的第一波疫情流行高峰感染人數較多,后期第二波、第三波的疫情反彈,將顯著弱于第一波疫情高峰。
發熱門診和急診
12月12日,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李昂介紹,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發熱門診就診量和流感樣病例數明顯攀升,120急救呼叫量急劇增長。12月11日,北京市發熱門診就診患者2.2萬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各家醫院的發熱門診規模都不會太大,因為平時這部分人發燒,到醫院大多是查血、拍片,拿點藥就走了。現在有相當一部分是需要留觀、需要輸液,尤其是年齡比較大且合并發燒的,所以現在發熱門診特別擁擠。”王彬說。
過去三年,院感是壓在每一家醫院頭上的絕對紅線。隨著疫情防控走向放開,院內感染不再被追責,伴隨而來,也是醫護人員的迅速感染。
針對醫護人員的防護等級,衛健部門下發文件稱可以降級,但王彬說“醫務人員心理上一時難以適應”,并且現在發熱門診中的“陽性”病人比例非常高,如果不穿防護服,醫護感染會更快,所以目前醫護還是穿防護服工作,也因此最長工作時間6小時,頻繁換班,增加了更多的人力成本。
12月15日晚,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思暢在急診值班。他所在的科室,醫生護士加上進修學生、護工,有超過500人,目前大約有一半感染過新冠肺炎。
好在第一波感染的醫護已經轉陰并且返崗了,陳思暢就是其中之一。神經外科的急診以頭部外傷、腦出血為主,發病率在疫情高發時期變化不大,“但是現在120不好找,所以來醫院的通常都比較重,原來可能來10個都沒啥事,現在可能來的10個中8個都有事”。
急診問題在綜合型醫院則更為突出。王彬所在的醫院急診醫護差不多減員一半,原來搶救室只有十幾張床位,12月以來,人最多的時候加到了30多張床位。急診室人滿為患,輸液廳也全是病人,部分醫護人員只能帶病上崗。
藥品在哪里
找藥,是不少北京市民過去一兩周的難題,病毒讓很多人還沒有準備就感染上了,頭痛、發燒、咳嗽的人們走到藥房,沒有藥,于是奔向醫院的發熱門診和急診。
王彬說,感冒發燒類藥物,他們醫院正常是準備10天的量,但是大批患者涌來,3天就把10天的備貨買光了,這還是在控制每人購買數量的前提下。
“現在像退燒藥布洛芬、泰諾這些藥,進貨都進不到,沒有廠家能補上來,包括連花清瘟也是。藥物的供應可能也和物流不太通暢有關系。”王彬說,藥物的問題一方面是供應不上來,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因為恐慌在囤藥,比如能開1盒的藥,療程也是足的,很多人問能不能開2盒;能開2盒的,問能不能開4盒?
上述由張文宏審核的文章稱,整個社會如果短時間內出現大量人員的感染,就醫送藥體系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平常只是普通的醫療資源,也會出現擠兌。需要政府部門的提前布局與介入來平抑這種需求。
王彬也認為,總體來看應對沖擊的方法就是抓住兩個重點:一是保證重癥患者收住院;二是不需要住院但有醫療需求的患者,要拿到感冒退燒藥物,而獲得藥有兩條更好的途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政府。
在他看來,政府可以建便民發藥點,可以收錢、也可以不收錢,做到用身份證實名登記,陽性人員領取一定數量的退燒藥+咳嗽藥,具體品類和數量可以研究,但發藥點的設立可以極大分流壓力。“新十條”之后,多地衛健委相繼調整策略,醫院門診不再查看就診患者的核酸陰性證明,醫療機構必須接診陽性病人。
王彬表示,醫務人員總體比較甘于奉獻,但現在“不是給醫院提要求就有用的”,要切實幫助分流患者,幫助醫療機構維持運轉。
為了緩解醫療機構的壓力,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也開通了“抗疫門診”“發熱門診”。
好大夫在線平臺的數據顯示,12月12日至14日,極速問診的日均訂單量增長133%,患者的問題集中在居家用藥,特別是老人/孩子/孕產婦等特殊人群居家用藥及治療問題。
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的數據顯示,近一周以來(12月8日—14日),防疫相關問診量環比前一周提升330%,其中呼吸內科環比提升7倍。從北京地區的數據來看,防疫相關問診量環比前一周提升381%,其中,呼吸內科環比提升7.3倍。
北京“過峰”之后,更多的分流方式也已經落地。12月16日,北京市宣布已有多區啟用便民發熱門診。
比如朝陽區14日在朝陽體育館開設朝陽醫院第二發熱門診,為14周歲以上發熱患者,提供對癥藥物的診療和開藥服務。
ICU
ICU醫療資源在放開后是否會被擠兌,一直是大眾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王彬表示,他們醫院原來的ICU床位大概占總床位的3%,但是根據衛健部門最新的文件要求,ICU床位要達到總床位數量的4%+4%:前一個4%是指綜合ICU擴充到4%;后一個4%是備用資源,把有所側重的專科ICU轉換成全面的綜合ICU。“從專科ICU轉成綜合ICU,一是儀器設備要更加先進、完善,二是醫師隊伍、護理隊伍技術要更加全面,才能真正起到綜合ICU的作用。”王彬說。
對于定點醫院來說,除了擴充ICU,還有建設帶50張床位監護病房的要求。監護病房的救治條件比一般的普通病房要高,但比綜合ICU要低。
根據12月13日的統計,北京市新增感染者處于快速增長期,但絕大多數為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在院重癥危重癥患者50例,多有基礎性疾病。
王彬的醫院目前只收治輕癥和普通型的陽性病人,因此ICU床位目前也未用于新冠病人的治療,目前ICU床位夠用。
陳思暢也表示,宣武醫院目前ICU床位沒有到特別滿的狀態,目前判斷是夠的。
隱憂
發熱門診、急診、定點病房,眼前的問題都是突出的,但也都是可以解決的,只是還需要一段時間。王彬還有更深的隱憂——醫院的收入和醫護人員隊伍的穩定。
醫院主要的收入來自病房,而現在,普通病房僅僅維持低運轉,住院率不到10%;定點病房則是墊付狀態,病人不需要自己交錢,財政什么時候付款仍未知。
王彬坦言,目前醫院是負債經營,抗疫三年,累計算下來是虧本的,負債超億元。醫院只能減少醫護人員收入;同時,延長廠家的付款周期,政策規定付款周期不能超過3個月,但實際上現在壓著最長的已經超過10個月沒付款了,“要不然醫院一點錢都沒有了”。
隨之而來的,還有醫務人員隊伍的不穩定,工作強度大、待遇還降低。現在醫院為了在減員狀態下維持運轉,領導干部帶頭帶病上班,也有醫護主動帶病上班,但醫院沒有也不敢強迫醫護帶病上班,“如果強迫,會傷害很大一部分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