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到佳節,感情最濃,思緒最長。正月十五,又是一年元宵節。705年,女皇武則天下令都城開放宵禁,燃放花燈五萬盞慶祝元宵。當時,洛陽城萬
人到佳節,感情最濃,思緒最長。
正月十五,又是一年元宵節。
705年,女皇武則天下令都城開放宵禁,燃放花燈五萬盞慶祝元宵。
當時,洛陽城萬人空巷,徹夜狂歡,蘇軾先祖蘇味道詩興大發,揮筆寫下: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自那時起,元宵節成為古人最盛大的節日之一。
蘇軾一生寫下許多元宵佳節的詩文,有見男女約會,勾起千回百轉的想念;有目睹火樹銀花的盛況,心神為之搖曳。
我們一一品讀,便可窺見古人的浪漫。
01
《四十年前,元夕與故人夜游,得此句》
午夜朧朧淡月黃,夢回猶有暗塵香。
縱橫滿地霜槐影,寂寞蓮燈半在亡。
古人善寫思念。
如吳越王寫給他夫人的一封信,“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田間阡陌上的花都開好了,你可以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歸來,我會等你的。
沒有一字說思念,字字皆是思念。
蘇軾在元宵節也寫了很多詩詞,懷念他的妻子。
北宋實行宵禁制度,只有元宵節前后才開放夜行。
在這一天,困于閨閣的少女,拘于禮教的少男,漫步在花燈如晝的長街上,或是邂逅,或是約會。
冬日的寒意抵擋不住他們的情動,因此,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有一次,已是垂暮之年的蘇軾在看元宵燈會,燈火滿城,人流如織。
街上,少年郎在涌動的人群中踮著腳探尋,不經意間,瞥見她在燈火零落之處。
少女笑語盈盈地與他擦肩而過,臉上泛紅霞,眸里含秋水。
節日勾情思,這樣的場景讓蘇軾不由想起了亡妻。
于是,這一份想念,便如燒不盡的荒原,風一吹,野草便連了天。
他們也在萬千人海中,在千樹繁花中,赴一場彼此都期待的約定。
雖然已是陰陽兩隔,但這份情思卻愈發醇厚。
這大抵就是愛情,天上月常在,心上人常住。
一份思念,經得起世事的顛簸,抵擋住歲月的沖刷,便是浪漫之極。
02
《南鄉子·宿州上元》
千騎試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
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不似白云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蘇軾被貶英州時,途經宿州。
時逢元宵節,蟄居了一個冬天的人們按捺不住欣喜,爭相出游。
春雨善解人意一般,下得及時,也收得及時。
青山如黛,春水蕩漾,青翠之色濃郁得像要流淌出來。
雖是羈旅之途,但蘇軾品著清潤可口的美酒,盡覽美景入眼簾。
對于別人來說,貶謫是一場沒有期限的懲罰,但對于蘇軾來說,行之所至皆是風景,目之所及皆是歡喜。
他會獨自漫游,布衣草鞋出入田間,欣賞路邊的花團錦簇;也會約一兩好友,在江上泛舟煮酒。
他會琢磨各式菜肴,用鯽魚煮成鮮美的魚羹,把生蠔放在火上烤。
月無長圓,人無長盛,人在最失意的時刻,也不應失去對生活的熱愛。
在黃州時,蘇軾與朋友春日出游,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蘇軾卻緩步而行,吟詠“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于蘇軾而言,放晴是一種風景,風雨亦是一種風景。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每一個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真正的浪漫,是把每一天都過得滋味悠長。
03
《上元夜》
前年侍玉輦,端門萬枝燈。
璧月掛罘罳,珠星綴觚棱。
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興。
牙旗穿夜市,鐵馬響春冰。
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
亦復舉膏火,松間見層層。
散策桄榔林,林疏月鬅鬙。
使君置酒罷,簫鼓轉松陵。
狂生來索酒,一舉輒數升。
浩歌出門去,我亦歸瞢騰。
每一個節日都催人老,人一老,就喜歡回憶藏在歲月褶皺中的往事。
60歲的蘇軾在惠州過元宵時,就想起了前兩年的元宵。
大前年的元宵夜,在宣德樓上,他與皇帝、一幫大臣一起飲宴游樂。
前年的元宵,他興味十足地與定州的百姓一起過元宵,馬蹄高響,踏破春冰。
光陰無情,他無奈于時間的飛速流逝。
歲月如一把鈍刀,容易磨掉年少時橫刀立馬的心氣。
蘇軾卻不一樣,他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光輝,直至暮年都不曾熄滅。
他在惠州時只是個節度副使,官位低微,不得志的他沒有就此沉淪。
他看到當地民眾插秧技術和工具落后,就繪制插秧船圖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廣應用。
他看到民眾缺醫少藥,便到處搜羅藥品為百姓治病。
他發現惠州城四面環水,民眾出入不便,于是向主政官員提出了“兩橋一堤”的惠民方案。
不管什么年紀,居朝堂之上,就獻安邦定國之策;處江湖之遠,便躬身為民。
老態龍鐘之時,仍矢志不移,我且狂歌,還有比這更浪漫的嗎?
04
《次韻王晉卿上元侍宴端門》
月上九門開,星河繞露臺。
君方枕中夢,我亦化人來。
光動仙毬縋,香馀步輦回。
相從穿萬馬,衰病若為陪。
1089年的元宵,汴京張燈結彩,皇帝大擺盛宴。
蘇軾以翰林學士身份陪侍,好友王晉卿以駙馬都尉出席。
月光映照,燈河圍繞,整場宴會宛若在仙境中。
上了年紀的蘇軾不勝酒力,可是因為好友在,便不斷地起身邀杯,啜飲瓊漿玉露。
雖然已經醉醺醺,腳步輕浮,他還是支著身子與好友唱和。
一生都在顛沛流離,一生都在與好友聚聚散散,蘇軾明白會者定離,相聚時便求一時的快樂。
蒲松齡說過: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古時候山遙水遠,你上京都,他去邊塞,或是你貶荒地,他歸山林,朋友一別就難有相逢時。
因此,古人往往把友情看得極其重要。
南北朝的詩人陸凱見路旁的梅花開了,歡喜地折枝賞玩,恰巧遇到了送信的驛使,詩人便想到,將這梅花寄去給隴頭的友人范曄,寫下: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江南也沒有別的好相送,就把春天送給你吧。
唐朝詩人韋應物與好友李儋離別時,正值長安花開,如今又是一年花開日,他寫信跟好友抱怨道: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聽說你要來看我,我一直盼望著,盼著盼著月亮都圓了好幾回了。
這就是友情的浪漫,是長亭古道的折柳相送,是勸君更敬一杯酒的珍重。
人生這一場盛宴,若無一兩知己,就少了幾分味道。
05
《追和戊寅歲上元》
賓鴻社燕巧相違,白鶴峰頭白板扉。
石建方欣洗牏廁,姜龐不解嘆蕭蝛。
一龕京口嗟春夢,萬炬錢塘憶夜歸。
合浦賣珠無復有,當年笑我泣牛衣。
元符三年,蘇軾仍然滯留海南,幼子蘇過陪他過元宵。
1097年,蘇軾貶謫海南時,幼子蘇過將家人留在惠州白鶴峰的住所,獨自陪父親過海。
至此,蘇過夫婦分別已有兩年多的時間。
蘇軾感慨于兒子、兒媳的孝順與體貼,就將兒子比作西漢時期著名的孝子石健,將兒媳比作《后漢書·列女傳》中表彰的姜詩之妻。
少年想仗劍走天涯,覺得無處不是歸鄉地。
可等走遠了路才發現,真正歸一個人所有的,終究是家人可親的溫暖。
在起起落落的際遇中,蘇軾活得愈加通透。
在黃州時,蘇軾夫婦日出而作,一起去田地里鋤禾澆水;日落而息,在屋內升起炊煙。
蘇軾花大把的時間陪伴孩子,白天他攜孩子漫游江岸,如果夜坐無事,就與長子蘇邁聯句為樂。
我們一生求名求利,但到最后,是見星辰,還是見塵埃,其實都不重要。
有宜室宜家的溫馨,有柴米油鹽的充實,已難能可貴。
人間有味是清歡,親人一堂,言笑晏晏,也許就是最讓人羨慕的浪漫了。
人到佳節,感情最濃,思緒最長。
蘇軾的五首詩詞里,字字寫元宵,又句句說人生。
他為我們提供一種極為浪漫的人生模式,對感情無比珍視,對生活且行且歌。
點個贊吧 ,正值元宵佳節,希望朋友們能欣賞天上滿月,也能擁有圓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