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又有專家語出驚人!某平臺一位認證為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教授的人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對50萬以上存款征收高額利息稅,是促消費的最佳途徑
又有專家語出驚人!某平臺一位認證為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教授的人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對50萬以上存款征收高額利息稅,是促消費的最佳途徑”。文章提到,促進消費是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但要促進消費,依靠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都不行,還是要靠中收入人群,怎么刺激呢?對50萬以上的存款收高額利息稅,大家就會把錢拿出來消費了,專家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網友對此為什么像炸鍋一樣呢?收了利息稅,真的能刺激消費嗎?
后疫情時代,所有人都知道,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為了促進GDP,各路專家大顯身手,真可謂是奇招百出,前有專家建議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來買房子,后有專家建議,要對50萬以上的存款收取高額利息稅,刺激老百姓把錢拿出來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近日,在某平臺被官方認證為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教授的一位叫做“原味農經”的專家,在網上公開建議:如何讓有錢人更多的消費,而不是把錢存在銀行,應該是政策首先考慮的方向,據此,專家還貼出了一組數據:2022年我國居民存款余額高達120萬億,人均存款8萬元,存款在50萬以上的占比為0.37%,大約有500萬戶。最后,專家開出了藥方,建議:對存款余額在50萬以上的家庭征收高額利息稅來促進消費、拉動經濟。
看到專家的建議之后,網友坐不住了,網上各種意見層出不窮。有的朋友說,我省吃儉用幾十年就想能有點存款可以養養老,50萬的養老錢以后要請保姆,還要看病吃藥,我還嫌少呢,怎么一下子又要被征稅了?還有人說,現在隨便買套房子都是上百萬的,很多普通家庭攢了50萬還不夠付個首付的,50萬的收稅門檻太低了,會誤傷很多普通家庭,應該向富人收稅。還有網友想得更遠一些,認為如果對存款收稅,富人的投資渠道多,可以把錢拿出來買房買車買股票,最后會不會把物價炒上天呢?
網友意見很大,那么,專家的建議有道理嗎?依我看來,這個事還得分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專家對于刺激消費是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重中之重的判斷并沒有錯。
疫情三年,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影響,到了2023年,防疫政策出現了重大調整,發展經濟成了頭等大事,這是所有人的共識。經濟要發展,要靠三架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出口,但從當前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促進消費是重中之重。
第一架馬車投資,本質上是以政府和企業主導的行為,政府出面做投資,基本上就是各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搭橋修路、水利建設、各種市政項目等等,在市場需求比較疲軟的年份,政府投資就成了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2022年的各項數據來看,我們國家政府的開發投資力度并不小。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例,2022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規模達到了1.09萬億,比2021年增長了44%,這個數據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基礎建設投資最多的一年。2022年,以政府為主導的各類投資已經鉚足了勁,要在這個基礎上再大幅增長,難度就大了。
到了企業端,情況就有所不同了。企業要投資,大多數都會通過銀行借貸的方式進行,因此,觀察社融數據就能判斷企業投資的規模和積極性。根據2022年一季度的社融數據,雖然在政策的刺激下,企業短期貸款的規模出現了增長,從1.2萬億增長到了2.2萬億,但長期貸款的增長卻不如人意。
企業借短期資金,大多數都是為了資金周轉,而想要擴大再生產,通常從投資到項目開始有回報,都至少要幾年的時間,企業一般會選擇長期貸款項目,但2022年一季度,長期貸款的規模卻出現了下降,在整個社融總規模當中,占比甚至比2018年還要低。一年之計在于春,企業年底開完大會定了新一年的投資計劃之后,基本在一季度就會開始實施,這段時間的社融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在消費市場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大多數的企業對于進一步擴大產能的興趣也不大,或者說,觀望情緒很重。
說完了投資這架馬車,再來說說出口,出口行不行,本質上也是一個供需的問題,自從我們國家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外貿數據持續增長,國內大量的進出口企業,天天和國外的客戶打交道,每一年外貿生意好不好做,最終還是取決于海外的需求給不給力。從這一點來說,2023年的出口壓力也不小。
很多國家早就放開了疫情,但經濟卻沒有快速恢復,像美國和歐洲的很多國家,2022年受俄烏沖突影響,經濟本來就受損嚴重,為了把通脹數據降下來,不惜以經濟衰退為代價,一直在加息,一旦加息,老百姓就傾向于把錢存在銀行吃利息,企業也不愿意在銀行利息高的時候借錢擴大再生產,消費需求自然就降了下來。全世界對于歐美等國家在2023年陷入深度經濟衰退已經達成了共識,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在內的投資機構,也早早發布了相關的預測報告,歐美地區占到我國出口規模很大的比重,海外需求減弱,對我們來說,出口的訂單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2023年,投資和出口這兩架馬車要想跑起來,各有各的難題要解決,壓力自然就落到了消費端,特別是在疫情政策調整后,高層在各種重要會議三令五申,強調要把刺激消費作為經濟發展重中之重的背景下。
從當前的居民消費和存款數據來看,國內居民消費確實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中國人吃苦耐勞,賺到錢就想存起來,全世界范圍內,比中國人還喜歡儲蓄的國家,恐怕找不出第二個。2019年,當時新冠還沒有出現,中國居民的平均消費率就只有39%,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就連生活水平比我們差的印度和越南,居民消費率也比我們高出不少,印度達到了60%,越南的居民消費率甚至高達68%。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居民消費率太低也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和不愿意消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人對于儲蓄的熱情。根據央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2022年全國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比2021年多了6.59萬億。從存款的結構來看,26萬億的新增規模當中,有將近18萬億是住戶存款,也就意味著,在2022年,老百姓新增儲蓄有較大的增長,反映出來的是,居民儲蓄意愿高,消費意愿較低。
因此,專家把消費作為2023年促進經濟的發力點并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對癥下藥。
首先,對50萬以上存款的家庭收稅,并不一定能刺激這些家庭進行消費。
倘若你有一百萬的存款存在銀行里,有一天銀行突然給你說,你的這些存款以后開始就沒有利息了,還要給銀行一筆看管費,這個時候,你會怎么辦?估計大部分的人會做兩件事情:第一,把錢取出來放在自己覺得安全的地方,第二,用來進行投資。恐怕很少有人真正選擇把錢取出來消費掉,畢竟能存上這么大一筆錢的,大多數人都考慮的是未來買房、子女教育、養老等用途,以防不時之需。這樣也會產生兩個后果:
把現金取出來自己保管,好不容易消失的小偷行業,估計又要興盛起來了;如果把錢拿來投資,這兩年投資利率趨勢性向下,對很多普通人來說,很難有專業能力能夠判斷哪一種投資渠道適合自己,更是缺少投資管理的能力,好不容易整治清理干凈的P2P是不是會死灰復燃,這也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其次,刺激消費還要考慮存款用戶的結構問題,這也被專家給忽略了。
要在銀行有超過50萬存款的人,除了咬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人之外,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這些人年齡基本都在40歲以上,他們存錢的目的非常明確,通常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婚姻或者自己的養老問題,這些存款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輩子的積蓄,也可能是救命錢甚至下半輩子的寄托,真不是可以隨隨便便拿出來消費的,這些人不應該成為消費政策的發力對象,換句話說,任何刺激消費的政策,對他們來說,很難真正產生影響。
反過來說,哪些人在消費呢?重點還是年輕人,集中在15到40周歲之間,這些人正在人生的上升期,接受能力強,喜歡新潮的電子消費品,也有房屋置換的需求,有些人一年可能要出門旅游好幾次,他們才是消費政策的重點人群。可問題是年輕人的存款并不多,很多人超前消費,甚至是月光族,還有的人,非但沒有什么存款,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背上了沉重的房貸、車貸和消費貸,銀行壓根都沒有50萬的存款,專家的建議自然對他們來說,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說到這里,實際上邏輯已經很清楚了,刺激消費是經濟發力的重中之重,但收高額存款稅并不是對癥下藥的好建議,想要真正刺激居民消費,最重要的還是要把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上去,俗話說的好,手有余糧,心中不慌,等到老百姓不用省吃儉用幾十年來解決自己的住房問題、子女教育問題、養老問題的時候,誰還會不愿意消費呢?可問題是,針對“如何提高老百姓收入”這個問題,就很少聽到專家出招提建議了。
這幾年,想給大家出點子的專家越來越多,前有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掏空6個錢包買房,后有專家批評年輕人越睡越晚,建議不要996,晚上十一點之前一定要睡覺,還有的專家建議說:如果賺不到錢,完全可以用家里閑置的私家車來跑出租,還可以把多余的房子租出去。這些專家說的時候振振有詞,老百姓聽得卻云里霧里,像是天方夜譚,這中間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呢?
我們這個社會不缺專家,缺的是站在老百姓角度思考問題的專家,能夠真正提出解決方案的好專家。大多數專家雖然也愛提建議,但無非是為了出名,想要博取眼球,發言之前完全沒有調研和邏輯,站著說話不腰疼,盡是一些不接地氣,不解決問題的建議,網友干脆說,以后凡是專家的話,隨便聽聽就行了,可不能太認真,遇到個制造焦慮的專家還是好的,更多的專家,就只會添亂。
在這里,我也想給咱們的專家學者提個建議,首先,在公開發表言論之前,是不是最好花時間把問題都認真研究一遍,找找里面的邏輯和因果關系,梳理清楚,能夠說服自己之后,再給大家提建議,不要上來就是一個沒有前因后果的大道理,讓人摸不著頭腦。其次,建議專家多聽聽普通人的聲音,多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專家一直提出這種不接地氣,不食人間煙火的建議,專家和平民百姓的距離也只會越來越遠,久而久之,恐怕就再也沒人愿意聽專家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