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嚴冬來臨,北方城市能否持續(xù)供暖供氣,是關乎人們能否溫暖過冬、正常過年的重要民生問題。往往歲末年初,部分城市會遭遇冬季供氣不足的挑戰(zhàn)
嚴冬來臨,北方城市能否持續(xù)供暖供氣,是關乎人們能否溫暖過冬、正常過年的重要民生問題。往往歲末年初,部分城市會遭遇冬季供氣不足的挑戰(zhàn),就在前不久,河北多地市民反映自己家鄉(xiāng)一到夜里就停氣,家中暖氣供應不足,另有少許供暖企業(yè)稱虧損嚴重……
在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回應了上述社會現象。他強調:“任何地方和企業(yè)對民生用氣都不得限購減供,一旦發(fā)現這樣的問題,都將嚴肅追責問責。”
針對上述現象,紅星新聞記者1月10日前后來到河北保定,并前往當地各個村鎮(zhèn)了解情況。
出租車加氣:
供應不足主要在前兩個月
近期供氣緊張緩解、加氣站恢復營業(yè)
1月10日前后,紅星新聞記者來到河北保定。當地多位市民告訴記者,保定市內的供暖基本能保障,進入1月后,停氣停暖的現象已經基本解決。
但作為加天然氣的出租車司機于先生,此前也體會過天然氣供應不足時,為車加氣的不易,這樣的不容易尤其體現在去年11月到12月。
為了節(jié)省燃油費,于先生3年前特地把燃油車改成加氣車。“車用天然氣價格是每立方5.25元,算下來一公里約0.35元,比加油能省近2毛,加一次80元能跑一天,這對跑出租的來說可不是小賬。”于先生表示。
但每到冬季,于師傅也會遇到加氣難的問題。“一到11月,之前常去的加氣站就關了,有時候甚至要開10多公里才能加上一次氣。”于師傅回憶,去年11月下旬,家住競秀區(qū)附近的他,由于附近加氣站關閉,他只能驅車10多公里,趕往北二環(huán)鐘樓附近的加氣站加氣。
“那時候大約是下午5點多,大多市區(qū)內的加氣車都在那里加氣,所以排隊加氣等了近1小時才加上。”于師傅說。
1月11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在城區(qū)乘車前往徐水區(qū)的路上也發(fā)現,沿途多個加氣站處于關閉狀態(tài)。路過一家加氣站時,司機師傅表示:“這里前些天還能排隊加氣,今天關門了。”
紅星新聞記者在一家正常營業(yè)的加氣站詢問工作人員得知,一般停止營業(yè)的原因多數是因為供氣不足,多久能恢復也并沒有確定時間。“我們現在還能正常營業(yè),但不知道是否能一直堅持。”該工作人員同時表示,近期供氣緊張已有所緩解,他所在的加氣站應該能正常供應。
“盡管北方供氣不足,但好在近一年我們加氣費都沒有漲價,去年7月后還有一定的燃料費補貼。”于師傅這樣說。不過于師傅向紅星新聞反饋稱,目前當地加氣站已經大規(guī)模恢復營業(yè),出租車加氣已經恢復如常。
有停氣問題的村鎮(zhèn):
享受政府補貼
但采暖費+電費支出加大
相比城區(qū),村鎮(zhèn)用氣難,在去年12月末更加迫在眉睫。
“我們村子基本都是每晚11點前后天然氣就停了,夜里靠電褥子、小太陽取暖。”家住河北保定固城鎮(zhèn)閆臺鄉(xiāng)北店村的陳先生表示。
據陳先生回憶,這樣夜里停氣的現象持續(xù)了月余。除了夜間停氣,陳先生說,平日的天然氣供應也不比春秋兩季:“最明顯的就是做飯時火苗很小,如果兩個灶臺同時開最大火,另一個基本就打不著了。”
在保定徐水區(qū)安肅鎮(zhèn)的南張豐村,多位村民也同樣在去年12月遇到停氣問題。
現年78歲的張奶奶,家住南張豐村西口,她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一家5口人都住在一起,從去年11月中旬開始,家里就斷斷續(xù)續(xù)開始停氣,“我們一般吃了飯就得趕著洗漱,否則就沒熱水可用了。”
張奶奶回憶,停氣集中在去年12月,一般從夜里10點停到第二天凌晨5點多。
過去,張奶奶一家取暖靠的是燒煤。在“煤改氣”背景下,2021年前后張奶奶家里裝上了壁掛爐。此后,張奶奶全家做飯燒水和取暖,主要靠壁掛爐提供能源。“要保障房間溫度達到17°C左右,壁掛爐得開到60°C上下才行。而一旦停氣,壁掛爐就會自動關閉。
在張奶奶的記憶里,2021年后,她家里就再沒燒過煤炭。彼時為了鼓勵農村“煤改氣”,她家安裝的小型壁掛爐是由政府補貼,其他設備購置安裝等費用,也按照總數的85%給予補貼。張奶奶表示,在“煤改氣”的過程中,她收到了政府近6000元左右的補償款。
在用氣上,根據2016年9月河北省發(fā)布的《關于加快實施保定廊坊禁煤區(qū)電代煤和氣代煤的指導意見》稱,給予采暖用氣1元/立方米的氣價補貼,每戶每年最高補貼氣量1200立方米,由省、市、縣各承擔三分之一,補貼政策及標準暫定三年。
盡管享受了一定程度的政府補貼,但采暖費和電費加起來對一些家庭而言,依舊是一筆較高的費用。
在夜里氣溫零下的保定,陳先生需要打開家里的空調取暖,并用電褥子、電暖器、小太陽等設備加溫。“取暖全靠電解決,費用增加了很多。”
陳先生表示,算下來,僅是晚上用電取代天然氣的額外支出,每個月電費就增加300-1000不等。
缺氣癥結何在?
業(yè)內人士:
“市場化進程加快,企業(yè)階段性經營困難”
針對近期徐水區(qū)南張豐村村民氣荒的問題,紅星新聞記者致電保定市徐水區(qū)發(fā)改委,一名工作人員回應稱:“大概從上周日(1月8日)起,全域都不停氣了。”該村村民表示,當地停氣情況已有明顯好轉,只偶爾會在深夜停氣2~3個小時。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負責徐水區(qū)的燃氣公司是保定市徐水區(qū)普辰天燃氣有限公司。該公司針對此前停氣的問題回應稱,公司的天然氣來自石家莊輸送的管道氣,上游供氣不足,所以導致公司為下游輸送的天然氣也不足。工作人員還表示:“因為規(guī)定白天不能影響居民做飯生活,所以只能采取半夜錯峰停氣的措施。”據其介紹,目前上游供氣已經平衡,今冬應該不會再停氣。
在對當地的多方采訪中,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河北多地入冬即陷入用氣荒,并非今年才有。不少人表示,2018年河北全面推行“煤改氣”后,用氣荒的現象就有所加劇。但這兩年,情況有了較大程度好轉。
那么,北方城市為何出現冬季用氣荒?信達能源首席分析師左前明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我國天然氣的來源來看,我國天然氣供給端主要有常規(guī)氣和非常規(guī)氣,常規(guī)氣占到總供給的60%左右,還有40%依賴進口管道氣,如來自西亞和俄羅斯的管道氣,另外還有通過海運形式運輸過來的LNG液化天然氣。
左前明表示,一方面我國是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天然氣資源的自給率不足,且近幾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在提高。而從去年開始,全球天然氣能源短缺也讓天然氣價格攀升,我國進口天然氣的成本隨著全球能源通脹而提升。
這是否意味著,北方城市的天然氣荒,是否因為我國天然氣的總量不夠多?對此,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1月1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上已公開回應:我國采暖季天然氣資源總量足夠,發(fā)改委已在采暖季之前組織簽訂的天然氣中長期合同量超出了各地預計需求,進入采暖季以來,實際消費量低于預期。
另根據此前國家發(fā)改委公布的數據,2022年12月14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LNG交易價約5.6元/立方米,同期國際東北亞地區(qū)現貨價格折合人民幣10.1元/立方米,這說明國內現貨交易價格遠低于國際水平。
總量充足,價格穩(wěn)定,為何河北等地仍現氣荒?對此,左前明認為:“今年多地限購停供現象的集中出現,客觀上是因為天然氣市場化進程加快,企業(yè)市場化購氣成本過高,短期內難以有效疏導,出現了階段性經營困難。”
保定一家民營燃氣公司負責人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就其經營的企業(yè)而言,保定民用天然氣限氣,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壓力。
其一,是由于公司上游的多個石家莊燃氣企業(yè)供氣量不足,導致分配氣量到保定的儲備不夠,所以他的燃氣輸出也只能按照實際情況對居民用氣進行定量保供。
第二方面壓力,在于大部分燃氣企業(yè)供應民用氣上基本“無利可圖。”該公司負責人解釋稱,政府為了保障民生,民用天然氣基本采用政府定價,按照當前保定每立方2.78元的定價,他的公司每輸出一立方民用氣,就會多虧損一筆錢。“盡管今年已經對民用氣有一定程度漲價(沒立方漲價約0.2元),但依舊是入不敷出。”
從河北政府的公開回應中,也透露一些信息。如在2022年12月27日,河北省邯鄲市人民政府援引雞澤縣發(fā)改局調查稱,目前上游管道天然氣采購綜合價格約4.3元/立方米;LNG價格約8000/噸,氣化后的天然氣價格合5元/立方米以上,但雞澤縣居民銷售價格2.76元/立方米。這意味著每賣一方氣,燃氣公司虧損2.24元。
之所以會存在“無利可圖”的現象,該負責人認為,是由于天然氣的轉賣,之后再漲價所致。“我們企業(yè)的天然氣來自石家莊另一個天然氣輸送公司,但石家莊這家公司的天然氣也是從另一家‘中間商’處獲得,這個過程就存在層層漲價的現象。”該負責人表示,作為終端天然氣輸送公司,往往很難直接從“三桶油”或省一級天然氣公司拿到一級氣源。“經過轉賣,加價,民用氣的成本就提高了幾成。”
國際能源通脹形勢嚴峻
要及早制定預案,無條件兜底保供
不少聲音認為,北方城市的“用氣荒”,是“煤改氣”政策所致。對此,左前明認為,這樣的說法有失偏頗。他認為,5年前河北“煤改氣”時遇到了全國性缺氣問題,但今年的氣荒并不只因為天然氣存量不夠。
據央視財經報道,國家能源局公布2022年能源工作成果顯示,2022年國內全力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原油產量重回2億噸,天然氣產量超過2170億立方米;加快推進一批保供應、調結構、穩(wěn)增長的重大工程,預計全年全國重點能源項目完成投資2萬億元左右。
如前文所述,在國內天然氣存量充足的基礎上,河北等地仍有氣荒問題,更多在于上游天然氣氣源企業(yè)向下輸出過程中層層轉包,不斷加價,以至終端燃氣公司向居民輸入用氣反而存在虧損。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終端企業(yè)今年之所以出現較大規(guī)模燃氣不足問題,是由于入冬后用氣高峰時段集中,企業(yè)和上游供應方簽訂的氣源內合同存量不足,所以需要額外增購氣源。
但矛盾在于,增用合同外氣源,價格卻要比合同內氣源價格明顯提高,這導致短期內終端企業(yè)沒有充足資金購入大量氣源,即便有資金也不愿加價增購:“加購了多少天然氣,就會虧多少錢。”基于此,供氣量與需求量的缺口才會出現。
同時,左前明也指出,北方部分城市,的確存在一些企業(yè)和民眾用不起天然氣的問題。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去年掌握的情況來看,企業(yè)壓力較大,順價(銷售商品的價格高于進購價格)現象明顯,且我國天然氣價格依靠政府定價。“上游資源的漲價,對于下游天然氣使用的傳導方面不夠順暢,也是導致民營天然氣企業(yè)經營難的癥結所在。”
對于天然氣公司順價難題,我國天然氣能否追隨煤炭行業(yè)實行市場定價,以鼓勵企業(yè)增加天然氣供應?
對此左前明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認為,民用天然氣政府定價和煤炭市場定價不可同日而語。他解釋稱,民用天然氣政府定價是為了保障民生,煤炭則偏工業(yè),企業(yè)使用更多,二者無法進行比較。
中國企業(yè)資本聯(lián)盟副理事長、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近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也指出,之所以天然氣不能像煤炭那樣實現市場定價,是由于天然氣的供應、尤其是城市管道天然氣具有較強的排他性,無法引進市場競爭機制,而煤炭供應則是多元化和充分競爭的,這也導致了天然氣在終端分銷時的管制價格。
那么,在價格政府限定的基礎上,是否可以通過補貼來鼓勵企業(yè)增加氣源購入?上述民營燃氣公司負責人表示,其所經營的企業(yè)盈利大多來自工商業(yè)用戶,只能以此來對沖居民用氣的虧損。且政府補貼的申請,目前還未發(fā)放到位。
這不是一個公司的難題。2019年,雄縣中燃燃氣銷售公司曾發(fā)文稱,上游冬季采購氣價上漲至2.968元/立方米,2017-2018年兩個采暖季,因氣價倒掛公司共計虧損超過4692萬元。此時,還處在政府補貼期間。
據紅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河北正著手發(fā)放企業(yè)補貼,積極推進今冬明春民用氣價倒掛補貼工作。據當地媒體報道,2022年-2023年采暖季結束后,河北省將在一個月之內,請第三方對燃氣企業(yè)購銷價格進行核查和核算,針對氣價倒掛產生的虧損進行一定程度補貼。
1月13日召開的國新辦發(fā)布會,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連維良也對此作出回應,當前要“一企一策”幫助企業(yè)紓困,對極端情況下存在棄供、斷供風險的,屬地政府要及早制定預案,無條件兜底保供。
如何破局“氣荒”?
任何地方和企業(yè)都不得限購減供
面對當下的經營難題,上述民營燃氣公司負責人指出:“我認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在于,其一是在價低時購入相當存量的合同氣源,以防年底用氣荒;其二在于依靠政府政策支持,扶持源頭企業(yè)給予更多氣量輸出,同時給予終端企業(yè)經濟幫扶。”
同時,左前明也指出,彌補氣荒還應從供需兩端發(fā)力。如在供給層面,他表示,短期內國內要加大天然氣供給,提升產能的利用率,做到“家里有糧,心中不慌”。在需求層面,當民眾承擔過高天然氣費用時,可做階段性補貼鼓勵民眾使用:“天然氣涉及民生,不限價不顧百姓生活成本不可取,但應該適當增加財政幫扶,提高居民用氣補貼,從而幫助企業(yè)收回成本。”另一方面,左前明也表示,要盡力避免大能源公司的壟斷行為,堅決查處惡意漲價行為,同時也需要在國際氣價上浮的背景下,給予前端企業(yè)購氣補助,增加終端企業(yè)輸氣扶持。
但從長遠來看,左前明強調,國際上能源通脹形勢仍嚴峻,我國應加快對未來幾年高價天然氣外部環(huán)境的應對部署,調整能源格局,在國內產能不足的前提下,仍要立足國情,守住能源安全底線,穩(wěn)妥推進我國能源轉型和結構調整。
對此,連維良在1月13日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強調,對近期出現的居民天然氣限購、斷供情況,發(fā)改委監(jiān)測到后已立即責成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予以糾正。同時,發(fā)改委也將舉一反三,進一步壓實能源保供屬地責任,對民生用能不折不扣地落實保供穩(wěn)價措施。
連維良重申,從全局看,現在天然氣資源總量有保障。因此,任何地方和企業(yè)對民生用氣都不得限購減供,一旦發(fā)現這樣的問題,都將嚴肅追責問責。如果是由于氣源合同量不足,國家將協(xié)調增供,如果是其他個性問題,由屬地政府一事一議幫助解決。
下一篇:迪拜塔點亮中國紅 春晚吉祥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