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不是副市長!日前,哈爾濱一名身穿黑色夾克、手提公文包男子開奧迪違章停車,并與執法交警發生口角的視頻引發網絡關注,該男子一度被疑系當
“不是副市長”!日前,哈爾濱一名身穿黑色夾克、手提公文包男子開奧迪違章停車,并與執法交警發生口角的視頻引發網絡關注,該男子一度被疑系當地某位官員。5月27日,當地交警部門回應稱,車主實為當地某服裝公司員工,已依法對其進行行政處罰,涉事車輛為其父購買的私家車。
“不是我們副市長”,其實在當地交警出面說明涉案人員的身份信息前,已有哈爾濱市政府辦公廳工作人員出面否認網友猜測。此番來自交警部門對本案的正式通報,和對涉案人員、車輛情況的披露,也印證了前述政府部門的說法。5月24日事發至今,從視頻引發熱議到網絡頗多猜測,再到現在多部門多角度的澄清,呈現出比較常見的公共輿論互動場景。
從公眾提出質疑,再由涉事部門及時予以反饋、回應,配合個案處理的結果公示,“互聯網問政”的基本脈絡大體如是。
回溯幾天前的交警執法現場,之所以會引發從線下到線上的圍觀,大概率是由于違規停車的車主引人遐想的裝束與談吐,特別是在現場公開懟交警的語氣:“小孩,你來幾天,看給你傲的。我問你,你叫什么名字?”這么幾句不配合執法,還以資歷壓人的口氣,首先讓圍觀群眾很不滿,并隨手拍攝上傳網絡。而從現場看,交警表現出了公安部持續倡導的“在鏡頭下執法”的工作狀態。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在對跋扈車主的否定性評價,對交警執法的支持,以及對正常交通秩序、規則的維護層面,執法人員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默契或者說共識難能可貴,值得珍惜。
至于交警執法場景在網絡引發熱議,一方面因為對涉事車主的跋扈表現感到憤怒,其二則與網友基于涉事車主穿著而引發的聯想有關,有網友以疑問語氣跟帖的“這是副市長吧”成為后續網絡討論的一個焦點。
到底是不是副市長,既然網友有了疑問,作為涉事地方盡最大可能及時給出回應,并且根據事實做出否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互動過程。老實說,在網絡討論過程中,不乏網友結合涉事車輛的年代等細節分析,也認為網傳的“副市長”說法存疑。據當地媒體《新晚報》5月26日報道,披露車主身份為工人,奧迪車輛系其父2009年購買,車主還通過媒體表示“就自己的行為向公眾致歉”。
基本得以澄清的一樁網絡熱聞,留給網絡公共討論的思考良多。網友當然需要盡可能全面、充分地掌握不停更新的相關信息,盡可能避免先入為主。而身在其中的涉事地方政府部門,對于可能荒誕、可能不值一駁的各種網絡疑問,也要盡可能及時、詳盡地給出回應,而大可不必心生抵觸。
以本案為例,試圖通過媒體向公眾道歉的涉案當事人,致歉是否可以通過出鏡的方式進行?畢竟出鏡可直接證偽關于“副市長”的猜測。而作為對其非公職身份的澄清,當事人在其所屬公司的任職情況,以及其在視頻中口出狂言、語出威脅的底氣與原因,同樣需要更詳細的互聯網時代的問政就是如此,碎片化的信息特質決定了各自獲取的信息不對等,通過盡可能完備的信息披露來澄清誤解,回答網友疑問,本身就是現代社會治理的一種表現,也是積極融入互聯網生態的應有之義。心平氣和的答疑解難,接受外界的提問和監督,這樣的良性互動生態,需要各方來共同維護。
上一篇:煙花取樣時爆炸 有民輔警遇難失聯
下一篇:媒體評學院副書記逃進女廁 :荒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