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月4日下午,仁濟醫院東院的急診區。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陳悅圖人挨著人穿行,高高低低的病床、擔架、折疊床見縫插針,護士站、繳費
1月4日下午,仁濟醫院東院的急診區。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陳悅圖人挨著人穿行,高高低低的病床、擔架、折疊床見縫插針,護士站、繳費處、取藥處都排著長隊,醫護呼喊著尋找患者。躺在病床上的,一眼望過去都是老人,吸氧、吊水、張著口睡去,有些是白發照顧白發。這是1月4日下午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以下簡稱“仁濟醫院”)急診區,空氣壓抑,外面的人還在不斷進來。
“我們現在已經遠遠超負荷,病人都沒地方放了,下腳的地方都沒有。”仁濟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熊劍飛說,“每天急診留觀的將近300人,醫院在協調病人分流。如果分不出去,病人一直往里涌,后面壓力會更大。”
急診留觀區塞滿了病床,十分擁擠。仁濟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劉黎介紹,急診從去年12月底開始保持高位運行,“發熱門診可能人數有點下降,但急診就診量達到1000人次,之后是1500人次,現在又接近2000人次,救護車最多一天突破200輛。現在是平臺期,每天數字都差不多,沒有往上走的大趨勢,但是上升以后就一直保持在高位,沒有下來。”送來急診的病人,近期“重癥率蠻高的”。普通掛號中的重癥號,每天將近100個,大部分是感染新冠后低氧氣急,或者原有的慢性病加重。在急診留觀區,8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80%,大部分有基礎疾病,感染新冠后病情加重。
面對源源不斷的急診患者,仁濟醫院各個病區加足馬力接收患者,外科病房騰出空間接收急診病人,40多名來自外科、口腔科、中醫科的醫生支援急診,許多普通病房或外科的護士加入護理急診重癥患者。
病人不停涌入,新的病床哪里來?
急診室里的情況,總是很危急。
40多歲的患者,新冠疊加本身的基礎疾病,誘發心臟驟停需要緊急送醫。
88歲老人變得嗜睡、說話不利索,家人多次給她測氧飽和度,前一天有92、93,次日凌晨驟降到68,立即撥打120前往醫院。
76歲老人的肺部CT顯示“大白肺”,轉到仁濟急診被下達了病危通知書。經過急救,從高流量呼吸機、高濃度面罩吸氧到鼻導管吸氧,配合俯臥位通氣,幾天下來狀態好了許多。
2022年12月底以來,這種“急且重”的情況越來越多,從早到晚不停涌入,填滿了急診留觀區和病房。
急診區,醫護和患者家屬交流。“病人躺的到處都是。”劉黎指出,每天急診的患者數接近2000,重癥率較高。“天冷的時候,心腦血管疾病會加重,這部分病人感染新冠后會覺得氣急胸悶,各種情況夾雜在一起容易造成重癥。”
急診區患者大多是高齡老人。留觀的患者人數每天在280-290人,近期已經超過300人,八九十歲的老人尤其多。七十多歲的患者,在劉黎眼中,也算“年紀還輕”。劉黎說,有人吸氧吊水,待幾天情況穩定就可以離開,有的病情嚴重要住院,床位有限只能等待。而且每天不斷有救護車來、有人來,必須騰出空間。新的病房不斷開辟出來,但病床依然緊張。
急診科病房、監護室、感染樓、重癥醫學科都在收治患者,其他各科室也在醫務處牽頭下騰挪空間。每天早上,急診醫生會梳理病人的情況,匯報到醫院群里,建議住院的患者會被轉送到各科室,骨科五官科拿出一層樓的病房,腫瘤介入科騰出一半的病床。
“外科病房以前是開刀的,現在不得不收治內科病人;我們還有幾個醫聯體單位,每天跟他們聯絡,有空床的話可以把病人轉過去。”熊劍飛表示,醫院一直在多方協調病人的分流。
急診區,許多患者需要吸氧輸液、心電監護。仁濟醫院腫瘤介入科護士長潘磊指出,安排病床并不只是一張床,患者需要心電監護儀、需要吸氧和吊補液,原病房可能沒有這些設備,臨時增加的床位也存在這些設備缺口,心電監護、各種吸氧設備都在緊急調配。住院病房的周轉率不高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劉黎說,之前急診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在7天左右,最近這幾天放緩了。骨科五官科病房3天收滿了41個急診重癥病人,截至1月4日中午還沒人出院;腫瘤介入科開辟出急診病房2周左右,3個人出院。
劉黎表示,醫護都在想辦法,轉為輕癥的病人盡量勸回家休息,但是住院患者大多是重癥,不可能做到快速周轉,患者需要經過一定的治療周期,穩定后才能出院。醫院也盡量在走廊增加床位,增加供氧位置。
外科醫生“轉行”,能解決病人的問題嗎?
仁濟醫院東院急診科本只有39名醫生,近期的日接診量近2000人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能向其他科室尋求支援。
急診一樓,40名醫生從其他科室抽調來支援,8名內科醫生,32名非內科醫生,包括外科、口腔科、中醫科等。二樓新開設的臨時留觀區,也從其他科室抽調了5位醫生支援。
問題是,非專科醫生如何跨科問診,能解決病人的問題嗎?
劉黎表示,專業不一樣,其他科室的醫生可能對急診內科的疾病沒有那么了解,所以會根據情況安排崗位。
有些外科操作和內科或重癥科有相通之處,比如麻醉科可以做氣管插管、深靜脈穿刺等搶救措施;中醫科可能對重癥病人沒那么了解,但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運用中醫調理給病人提供建議,可以到發熱門診幫忙看病;外科醫生還可以和內科醫生一起接救護車,做心電圖、量血壓、開醫療處方、給病人做解釋工作都沒問題。
骨科護士在護理急診重癥患者。王鈺鋼是創傷骨科住院醫師,2022年12月28日接到通知支援急診,他所在的骨科共有6名醫生被抽調到急診,原來的科室工作由其他同事分擔。在急診區,他主要負責兩項工作。有些時候在搶救大廳接診,協助內科醫生進行接診前的準備工作,了解病人的生命體征、詢問病史、進行基礎檢查,同時為病人答疑解惑,疏導患者,維持秩序。
有些時候在配藥。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只需要補液或開藥,急診區開辟由外科醫生坐鎮的配藥窗口,可以將掛號病人分流,縮短候診時間。“讓確實需要內科醫生進一步查看的病人去掛內科號,只需要配藥的在外科醫生手里就解決掉。”劉黎說。
由于內外科看病流程不同,外科醫生在支援前都接受了培訓,包括藥物的協定處方、患者需進行的檢查、接診流程等。任何醫生碰到問題都可以在微信群提問,急診內科醫生會盡快解答。對于疑難的或者特別危重的患者,仍以急診內科或內科醫生為主。
王鈺鋼表示,目前的工作沒有超過他的能力范圍,大多數診療還是由內科醫生進行。配藥急診難免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況,他處理不了的病情,會請內科醫生幫忙。”在家也會把內科書再翻一翻,給自己充充電,能解決的問題還是幫患者解決掉。”
在外科大樓5樓,骨科五官科病房轉為急診病房,全科醫學科醫生入駐接手患者。
仁濟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孟超覺得,“從全科轉到急診重癥,對我們來說還是完全可以應對的。去年四五月上海疫情時,我們都在防疫的第一線,全科作為主力支援定點醫院,積累了一些搶救新冠重癥、合并基礎疾病的經驗。我們也長期支援急診、發熱門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義務、一種擔當。”
1月4日上午,重癥科醫生和全科醫生聯合查房。每天,重癥科醫生會參與一次全科醫生的查房,根據重癥病人的生命體征給予建議,查看病人的俯臥位姿勢,商量用藥情況,指導機器使用和參數調整。每天下午,醫院針對重癥病人組織院內大討論,相應科室的專家會協助治療。“醫院上下聯動,病情非常重的病人有重癥監護室作為我們堅強的后盾,我們可以把病人轉過去;他們的病人好一點,也可以轉到我們的病房。”孟超說。
王鈺鋼坦言,急診工作必須高強度連軸轉,對精力和身體都是考驗,他希望能“盡量穩妥地解決患者的問題”。“我們只是支援,做一些常規事務,不涉及太強專業性。內科醫生最辛苦,主要工作還是他們在做,現在是高峰,人數非常多,醫生基本上不停。病人和家屬也很辛苦,等待的時間長,大家都不容易。”
騰挪病房后監護側重點不同,護士如何迎挑戰?
在分流的急診病房里,擁擠復雜的情況相對緩解,緊張感卻依舊彌漫。從外科到急診內科,對最靠近患者的護士們而言也是挑戰。
急診區護士站,患者或家屬在排隊。骨科病房接收急診患者沒多久,一名酮癥酸中毒患者被送來。長期高血糖,有基礎疾病,再受到新冠沖擊,這名患者酮癥酸中毒陷入昏迷,一直叫不醒,家屬也亂了陣腳。醫護團隊在病房內為其插管,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有創呼吸機通氣,并通過調節血糖、使用抗生素讓患者清醒,監護室騰出床位后轉移過去。仁濟醫院外科五樓護士長戴倩回憶起來還有些緊張,“這臺有創呼吸機普通病房的護理人員沒有接觸過;做氣道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對護士而言要求是比較高的。”
2022年12月28日,外科5樓改成急診重癥病房,外科護士們緊急轉向內科、重癥,學習高流量吸氧機器、無創呼吸機等設備使用,了解內科醫囑護理模式。戴倩說,護士是醫囑的最終執行者,如果弄不清楚,護士們做得心不定,患者的安全也沒法保證。
外科5樓,護士站的白板上寫著各病床需進行的護理。護士站的白板上寫著各病床情況和需要進行的護理,測血糖、長期吸氧、俯臥位通氣、吸痰、告病危等等,密集的病床數意味著繁重的工作量。“外科是手上功夫、刀上功夫,內科更多的是你要去發現病人病情的變化,調整用藥。”戴倩指出,收治的患者大多是八九十歲老人,基礎疾病嚴重,護理人員必須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格外注意用藥時間的準確性。在腫瘤介入科,病房分成兩部分,一半維持原狀收治腫瘤病人,一半收治急診的重癥病人。26個急診重癥床位已全部收滿,主要是涉及血液科、腎內科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問題。
腫瘤介入科病房,一半用于收治急診重癥患者。護士工作量也翻番,需要同時護理兩邊的病人。“原來我們是做微創手術的,等于半個外科科室,現在要完成重癥病人的護理,壓力還是比較大的。而且體量很大,病人不斷在收治,對我們來說是個考驗。”腫瘤介入科護士長潘磊說。她解釋道,兩邊的病人在儀器監護、藥物使用和觀察側重點都是不一樣的,手術病人側重術后的并發癥觀察,比如出血,而急診重癥病人可能以窒息、感染性休克為主。
腫瘤介入科護士為患者進行俯臥位通氣。不過,醫院提供了很多培訓,包括儀器使用、突發情況處理等,不同科室、護理團隊間也有交流。腫瘤介入科的樓上是血液科,樓下是腎臟科,有相關基礎疾病的急診重癥患者更可能被分配到這里,方便問診。“護士從畢業到臨床,各個科室的技能都要掌握,重癥病人護理也學過,基本技能都是有的。”潘磊直言,目前樓層內的護士全部“陽康”,即便在感染期間,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也一直在崗。
戴倩家離醫院20公里,去年10月起,她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方便急診的時候隨叫隨到,“只要一通電話,電話里能解決我就解決,凌晨兩三點接電話正常的;解決不了的話,我從家里趕過來5分鐘。”
支援過武漢,也支援過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戴倩覺得抗疫三年間自己變得更成熟,遇到重癥不再慌張,但壓力絲毫未減,“原先是防新冠,現在是防重癥。去年3月接觸的都是輕癥或無癥狀患者,按時測核酸、發藥就行;現在更多重癥,患者需要補液,需要更多機器救治。”
病房減半,腫瘤患者的治療怎么辦?潘磊解釋,現在必須手術治療的病人會收進來;擇期手術的患者會溝通調整時間,吃一段時間藥,過段時間隨訪,有些病人陽性后暫不適合手術,就往后安排。
“大家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誰病重誰先治療。”潘磊說。
1月2日下午,急診二樓也開辟出臨時留觀區,5位非內科醫生支援,日間病房護士負責護理。這幾天,氧氣設備、病床不斷添置,留觀患者陸續轉入,一大塊空地又漸漸滿了。“這幾天還是一個適應的過程,邊學邊做。也是臨危受命,既然困難來了,我們就要直面困難,盡到該盡的職責和義務,把病人照護好。”負責該病區的日間二病區護士長陳璐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