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月26日,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辦期間,國內外博物館大咖齊聚山東曲阜,圍繞博物館:連接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主題,展開交流對...
9月26日,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辦期間,國內外博物館大咖齊聚山東曲阜,圍繞“博物館:連接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主題,展開交流對話。本次論壇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首次創新舉辦的文物(博物館)分論壇。
首次舉辦文物(博物館)分論壇意義何在?
今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首次創新舉辦文物(博物館)分論壇。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博物館是重要的文化遺產,既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
“今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首次創新舉辦文物(博物館)分論壇,說明博物館在社會文化發展、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館熱’就是最好的說明,‘博物館熱’這一現象彰顯了文化需求和文化自信。”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延常表示,今年上半年,山東博物館的參觀人數達到了104.67萬人次,暑期迎來觀眾參觀高峰,6月份參觀人次達20.17萬,7月份參觀人次達39.05萬,8月參觀人次達49.53萬,共計108.75萬人次。在全國省級博物館中,接待人數位列首位。
“文化遺產是從我們祖先那里的繼承而且要傳下去的這一部分內容,不僅僅屬于我們,也屬于我們的后代。”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國際博協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安來順表示,“博物館在公眾與歷史資源之間建起最直接、最真實的橋梁。它不僅告訴公眾我們是誰,從哪里來,更可以建立起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信心,博物館使人們在尊重自身文化程度的同時,對其他的文化也保持著好奇和尊重,進而推動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博物館和文明有何內在聯系?
博物館的本質決定了其必然成為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而在實踐中,博物館則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助推器。對此,安來順認為,博物館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當中,發揮著民間大使的作用。“博物館可以增進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更深入的理解,從而把一個國家的文化指向更廣,讓世界各國的文化和知識自由流動。”
在中國博協理事長劉曙光看來,中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博物館扮演著各國之間的文化窗口、對話橋梁和合作樞紐,在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傳播力和吸引力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同時,博物館在不同文明之間,提供跨地域和民族的務實合作,豐富對話層次與維度,拓展溝通中外、增信釋疑、消弭分歧探索新的可能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博物館的獨特貢獻。
未來的博物館是什么樣?
當天,與會的博物館人共同勾勒出了未來博物館的樣子。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表示,“到2035年,中國要成為世界博物館強國,要有我們自己的中國方案。未來的博物館要有更好的空間、更好的美感體驗和更好的故事性。博物館不僅要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同時也要成為一個旅游勝地,例如尼山圣境。”
龔良也提出了具體的規劃,未來展覽中,數字技術和其它新技術會有超快發展,博物館需要新技術,可以虛擬沉浸,但是要有限度,不應超過25%。以氛圍為主導的觀眾體驗,可以營造展覽環境、氣氛,但應有正確的文化表達。
劉延常則表示,未來,山東博物館要通過技術賦能,推進數字化保護利用,促進文創開發迭代更新,并將科學研究貫穿文物保護修復全過程,以保護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宗旨,致力于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復及相關領域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并向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等相關服務。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