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個節氣都有相應的傳統食物,各個地方有所不容。近日,小暑節氣將至,你們那吃什么呢?其中,有些地方會在小暑當天食新,那么,到底小暑節
每個節氣都有相應的傳統食物,各個地方有所不容。近日,小暑節氣將至,你們那吃什么呢?其中,有些地方會在小暑當天“食新”,那么,到底小暑節氣“食新”主要吃什么食物呢?究竟小暑為什么吃食新有什么寓意?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一習俗。
小暑節氣“食新”主要吃什么
小暑節氣“食新”
一、吃新米
小暑節氣到來之前的一段時間,正是新米豐收過后集中上市的時候。等到小暑節氣來臨之際,農民把自家剛剛收獲下來的稻谷碾成米,用新米做成米飯供奉祖先,然后人們自己也吃新米飯,表達人們對豐收的祈愿。
而北方有些地區則習慣在小暑這天喝粥,比如說綠豆粥、主要是為了清熱防暑和調理腸胃。因為小暑過后,馬上就要進入人們常說的“三伏天”之中的頭伏,天氣慢慢就要熱起來了,喝粥是做好的選擇。
二、吃餃子
和吃新米一樣,吃餃子也是小暑“食新”的一種,因為餃子面也是用新麥子磨成的免費做成的。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小暑正值頭伏開始期間的前幾天,天氣馬上就要大熱起來了,熱天人們總是食欲不振,吃餃子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關于吃餃子的說法,在筆者的家鄉這里,吃餃子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餃子就酒,越喝越富有”的說法。雖然只是簡簡單單地吃個餃子,也是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吃涼面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除了餃子,面條也是最受北方人們歡迎的一種面食,而涼面就是炎熱夏天里的降溫“神器”。因為熱,所以很多農民朋友不想再吃燙燙的面條,都是吃涼面,即降溫又美味。
小暑食新由來:
六月食新,是客家人在早稻開鐮后,把所收的新米做成飯,在開餐時進行敬奉五谷大神和先輩的一種民俗活動。由于戰亂災荒,客家人從中原不斷南遷,由于許多平原良地被土著或早先來到的居民占領,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區開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較艱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或茨粟雜糧作為主食,要想吃頓干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安居樂業后,對祖先辛勤墾殖,營造良田懷有崇敬之心,而自宋朝末年以后,在民間出現了在每年小暑過后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等。
據客家《風情》載,物品擺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時,在燒香點燭后要念:“請五谷大神食新,多謝五谷大神恩澤五谷豐登,保佑一家順勁,身體強健,緊做緊有來。”待香火成灰后,便燒上衣紙。然后把干飯酒肉菜擺放在自己的飯桌上,念上“請先祖(上輩)們嘗嘗新”,并用雙手拜上三拜。
待中午時分,請來幫工收割過稻谷的鄉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產經驗,共謀發展生產的計劃。因為食新的習俗,使在城的'居民也會紛紛到鄉間買上新米與舊米合起來食新。以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稻谷做出來的干飯,吃起來香噴噴又富有親切感。一般來說,所請之人又是鄉間的“幫工兄弟”,久盼的一頓干飯,加上富有特色的酒菜,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如今,雖然吃干飯是件常事,但食新之俗仍在客家農村普遍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