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月5日,山東青島,青島市民半夜海邊守候,眾人凌晨打卡只為一睹藍色夢幻熒光海!拍攝者王先生介紹,晚上12點海邊就人山人海了,當天是等到1
9月5日,山東青島,青島市民半夜海邊守候,眾人凌晨打卡只為一睹藍色夢幻熒光海!拍攝者王先生介紹,晚上12點海邊就人山人海了,當天是等到1點半看到的熒光海,不是每個浪都有,大約五六個浪會有一個熒光色的。自己是第一次見,覺得很漂亮也很震撼。網友:這也太夢幻了,去青島的理由又多一個!
“藍眼淚”又被稱為熒光海,本質是一類海洋生物產生的發光現象。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曾曉起介紹,發光機制包括細胞內發光和細胞外發光兩類:前者較普遍,以夜光藻為代表;后者為從生物體排放出來的某些腺體中含有能發光的物質,以海螢為代表。“在北方沿海,發光的還是以夜光藻為主。”曾曉起說。這兩種海洋生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體內含有熒光素和熒光素酶,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會發生化學反應并發出藍色熒光,形成“熒光海灘”的美景。它們離開海水只能夠生存100秒,像流星一樣,短暫而浪漫。所以,想看到“藍眼淚”也不是隨時都能看到。曾曉起表示,夜光藻會在溫度較高、風力不大的環境中形成,適宜生長的溫度在10℃—25℃,最適溫度在18℃—20℃。所以一年之中的春夏季節,能看到“藍眼淚”的幾率比較大。而且,“藍眼淚”一般只在漲潮且風浪不大的時候才會出現,滿潮和風大浪急的海面環境基本不會看到。
9月迎來爆發期
邂逅“藍眼淚”趁現在
“藍眼淚”并不是海水的顏色,是由夜光藻等生物形成的。當海水漲潮,使得較多夜光藻向岸邊聚集,便形成了“藍眼淚”。“藍眼淚”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溫度、鹽度、光照和食物等。當這些條件適宜時,海螢和夜光藻就會大量繁殖并聚集在海水表層或近岸區域。當夜晚來臨時,如果有船只駛過、波浪拍打或其他擾動等刺激,這些生物就會被激發出熒光,并隨著海水的流動而閃爍變幻,形成一片絢麗的藍色海洋。
“藍眼淚”出現的條件比較苛刻,對水質要求很高。一般4月—5月可以看夜光藻“藍眼淚”(成片“藍眼淚”)、6月—9月可以看海螢“藍眼淚”(顆粒感“藍眼淚”)。不僅如此,想邂逅“藍眼淚”,還要抓住對的時間。據多名攝影愛好者表示,進入9月后,就進入了“藍眼淚”爆發期。此外,出現“藍眼淚”的時間點也是獨特的,普遍在夜晚8點至凌晨4點出現,一般在晚上12點后才能漸漸看到它們的到來。
答疑
能不能用手觸摸“藍眼淚”?
觸碰“藍眼淚”會不會對身體有傷害?曾曉起表示,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一般不會對環境造成明顯危害。也有專家表示,“藍眼淚”可能會吸附看不見的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不建議直接用裸露的肢體接觸“藍眼淚”。
對于不少網友提到的“可不可以把‘藍眼淚’帶回家做紀念”的問題,曾曉起表示,“夜光藻需要在適宜的水環境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如果把發光的海水帶回家,可能當晚還能看到點點藍光,但兩三天后夜光藻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