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劉邦能夠取得天下,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努力爭取的結果,但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項羽,項羽起兵之后很快就連戰連捷,而且很輕松的就擊潰了
劉邦能夠取得天下,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努力爭取的結果,但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項羽,項羽起兵之后很快就連戰連捷,而且很輕松的就擊潰了秦軍,此時的項羽可以說天下基本都在他手中,然而最后的結果卻是滅亡,究竟項羽為什么會失去天下呢?史學家說他的性格太軟、婦人之仁等等,其實真正的原因司馬遷早就告訴了我們。
項羽為什么會失去天下
如果項羽不怎么樣他可能就不會失去天下,這種假設性質的話我們沒有必要去探討,今天我們就來反推一下,從項羽的失敗去查找他真正失敗的原因,究竟項羽為什么會失去天下呢?司馬遷告訴我們原因有兩點,分別是項羽的團隊不靠譜、項羽不肯順應時代潮流。
第一、項羽團隊較弱。楚漢相爭雖然是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事,但其實誰能贏看的是他們身后的團隊。劉邦的團隊成員主要來自蘇北集團,比如蕭何、韓信等等,這些人其實最開始也是項羽陣營的,后來放棄了項羽投靠了劉邦。項羽的團隊都是哪些人呢?是由8000江東子弟組成的吳越集團。
可能有人會說項羽的團隊中不是也有一些厲害的人物,比如英布、范增等等,但為什么項羽為什么會失去天下呢?其實這些人雖然很有才能,但卻不是項羽最信任的人,在項羽的團隊中,他最信賴的是他起義的時候帶出來的8000子弟,往往做出最終決策的就是這些江東子弟,范增等人雖然有才,但是項羽在做出大的決策時卻并不一定會采納他們的意見,鴻門宴中項羽始終不肯采納范增的意見就是最好的佐證。
說到底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爭斗,就是吳越集團和蘇北集團的爭斗,但在司馬遷等史學家看來,吳越文化自古都是落后于蘇北的。在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指的是江東子弟確實有人才,但非常的少,如果沒有項羽的指揮其他人就如同一盤散沙,項羽確實是勇猛過人,但分兵之后就很容易被劉邦打敗了。
第二、項羽不愿順應時代的潮流。秦始皇嬴政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將六國統一,讓當時的各股勢力都屈服與皇帝的統治之下,這其實是時代潮流的一種體現,然而項羽的做法是什么呢?他在擊敗秦軍攻占關中之后,又重新的分封各路諸侯,想要回到之前諸侯爭霸的時代,這其實是逆流而上的,正所謂順時代者昌、逆時代者望,項羽的失敗是注定的。
假如項羽渡過烏江會怎樣
其實項羽在被劉邦的追兵逼到烏江邊上的時候,他是完全有時間逃走的,只要他渡過烏江就能回到江東,憑借天險完全可以拖延一段時間,是有很大機會東山再起的,但是項羽并沒有選擇這樣做,其原因是什么?這可能是項羽的自尊心在作怪,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項羽剛愎自用......【查看詳情】。
結語:項羽為什么會失去天下?關于他的失敗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但其中比較靠譜的是司馬遷的提出的,他認為項羽失敗主要是吳越集團的文化比較落后,斗不過劉邦的蘇北集團而導致的。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項羽想要逆時代而上,不顧人們更希望統一的時代潮流,想重新會帶諸侯割據的時代顯然是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