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導語:現在我們在炎熱的夏天,除了扇子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降溫工具,例如風扇、空調等。而在古代,想要降溫,大多用的是扇子。不過,在古
導語:現在我們在炎熱的夏天,除了扇子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降溫工具,例如風扇、空調等。而在古代,想要降溫,大多用的是扇子。不過,在古代,扇子有多種叫法。那么,你知道哪個是扇子在古代的別稱嗎?到底扇子在古代叫什么?一起來了解。
哪個是扇子在古代的別稱
搖風。扇子釋義為搖動生風的用具。原指團扇,后泛指各式扇子。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披淺黃藂羅衫,龍皮扇:“ 元寳 家有一皮扇子,制作甚質。”《朱子語類》卷九四:“譬如扇子只是一箇扇子,動搖便是用,放下便是體。”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成或制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致,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鉆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中國傳統的扇文化起源于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于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隋唐之后,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的詩詞大量出現,像李嶠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無扇,就像小資不養寵物狗一樣,顯得有些沒品位。到了明清時期,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擺造型”。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漸漸地,扇從地位和權利的象征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在歷史上,中國扇子曾流傳日本、歐美等國家,并對這些國家的扇子生產以至宮廷禮儀都產生一定的影響,稱為歐洲扇子。早在唐代,中國絹扇就傳入日本,并在日本宮廷內流行。天祿年間(970~972),宮廷內的絹扇以紫檀木鑲嵌螺鈿為柄,中國紅羅為扇面,風格華貴。圓融天皇(970~984)還將絹扇作為賞賜功臣的禮物。清代初葉,中國折扇大量出口日本。16世紀初,中國折扇傳入歐洲。葡萄牙、西班牙因為缺乏優質紙張,以細嫩的牛犢皮、羊羔皮作為扇面,稱為皮折扇;有的還在扇面上灑以香水,稱為香皮折扇。同一時期,法國宮廷內流行用中國絹綢和牛犢皮制成的折扇。18世紀,法國大量進口中國的竹扇骨,在巴黎組裝、生產折扇,使巴黎成為歐洲制扇手工藝的中心。法國宮廷貴婦們使用的折扇以象牙、珍珠貝殼、玳瑁、椴木等為扇骨,上面鏤雕精巧的渦旋紋、玫瑰花等洛可可風格的圖案;扇面以羊羔皮、紙、雛雞皮、中國的絹和紗等制成,飾以彩繪、刺繡、珠繡等,風格秀麗。17世紀末,中國折扇傳入英國,使英國折扇生產逐漸興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準下,200多名倫敦折扇匠師成立了同業公會。1747年,倫敦折扇同業公會成員達839名。17和18世紀,折扇已經成為歐洲國家宮廷中訂婚、結婚、加冕、歡慶勝利、國王病愈、葬禮、舞會等禮儀的禮物或紀念品。
上一篇:無人祭奠無地可葬 日本現氣球葬禮
下一篇:航拍暴雨后重慶:江灘公園成江心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