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仍需要激發更多的社會合力與體制機制活力。新的一年,愿能夠給農民發工資的農村,可以出現在更多地方。12月29日,
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仍需要激發更多的社會合力與體制機制活力。新的一年,愿能夠給農民發工資的農村,可以出現在更多地方。
12月29日,浙江慶元上杉坑村的200多名留守老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共計領取了600多萬元工資。2019年以來,當地借力“雙招雙引”和“鄉賢帶富”兩把金鑰匙,先后引進了油茶和白茶產業,村集體以土地入股,與合作社進行利潤分紅。這群平均年齡62歲的留守老人,最多的拿到了10萬多元,最少的也有2萬元。
200多位村民領到600多萬元工資,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多網友都表示感慨:“這又是妥妥的別人家的農村。”要指出的是,這些老人所領到的款項,實際是由工資和利潤分紅兩部分組成。換言之,這并不是什么特殊福利,而是村民憑借自己的勞作和土地資源換來的。當然,一般人眼中的“被關懷對象”卻成了“共富能手”,這同樣是一件讓不少人羨慕的事。村民能夠在家門口“上班”領工資,也打破了長久以來社會對于農民職業的慣有理解。
讓人意外的是,這個能夠為村民發放600多萬元工資與分紅的村子,其實位于浙江省最偏遠山區縣。上杉坑村與福建交界,距省城杭州455公里,是全省最偏遠行政村之一。但近年來,當地借力“雙招雙引”和“鄉賢帶富”兩把金鑰匙,先后引進了油茶和白茶產業,以“共富工坊”帶動老人在“大山里”發展生態產業,讓村子從此發生了巨變。光是今年,當地僅“兩茶”產業就發放工資達830多萬元,讓500余名留守老人受益。
這樣的“勵志”村,在全國來看其實并非孤例。這些年,一些村子給村民發放工資的畫面也時常受到關注。說到底,讓農村變得更富裕,讓村民口袋變得更飽滿,依然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里非常重要的社會發展課題。這需要從資源投入、機制革新、政策傾斜等多個維度給予鄉村發展更多支持。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等。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好這些工作,類似的“農民在家門口上班領工資”的新聞才會越來越多。
當然,要激活農村的發展要素和發展潛力,更離不開相應的改革。這次會議也同時強調,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繼續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像上杉坑村能夠讓村集體以土地入股,與合作社進行利潤分紅,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造了條件。
著眼現實,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依然任重道遠,仍需要激發更多的社會合力與體制機制活力。新的一年,愿能夠給農民發工資的農村,可以出現在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