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外貿要完蛋啦。2月以來,中國港口堆積大量空集裝箱的新聞見諸一些海外媒體包括國內自媒體,他們推斷:國際訂單正被東南亞國家搶走,中
“中國外貿要完蛋啦。”
2月以來,中國港口堆積大量空集裝箱的新聞見諸一些海外媒體包括國內自媒體,他們推斷:國際訂單正被東南亞國家“搶走”,中國外貿復蘇艱難。
近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也表明,2023年1、2月份的出口總額確實連續下降。
那么,中國外貿真的不行了嗎?如何看待出口數據的變化。
季節性因素影響
首先,從絕對值來衡量出口好壞,并不科學。
中國外貿出口的季節性波動,是常規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出口旺季為全年的第四季度,而第一季度常為淡季。
原因很簡單,海外消費力主要在萬圣節、圣誕節等節假日集中的年底釋放。而在中國采購經理指數(新出口訂單)上,海外訂單則在年中達到峰值,這是由于訂單與商品出口存在時間差。
所以,要看今年2月數據是否糟糕,得和歷史同期比。
從金額來看,今年2月的出口金額僅低于去年同期(同比低于前一年經常出現),但高于往年。從相對一月的環比降幅來看,今年的降幅也低于近十年平均值。
1、2月新出口訂單指數攀升,一年來首次超過了50的榮枯線,這說明企業對于未來出口訂單需求是比較樂觀的。
再來說說集裝箱數據。
以上海港為例,集裝箱吞吐量確實有所下滑,相比去年7月峰值,2月下滑了15.08%。
但若與近十年2月同期情況相比,今年2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并未出現大幅縮減,僅比去年降低了4.04%,位列第二,比疫情前甚至高出27.99%。
并且,盡管集裝箱吞吐量不如去年同期,但上海港2月貨物吞吐量卻創近十年同期新高,相比去年2月增加了3.27%。
這表明近三年上海港繁忙程度未減。
那么,為何港口吞吐量不減,卻出現空箱堆積的現象呢?
因為箱子的總量多了。
由于過去兩年頻繁發生“一箱難求”的局面,全球各地的造箱企業都加快生產空箱,僅2021年全球便生產了700多萬標準集裝箱,是往年的3倍左右,目前全球集裝箱數量已達到5090萬標準箱,創歷史新高。
此外,中國海關總署署長俞建華日前也表示,空箱回流也表明國際市場依舊看好中國下一階段的出口能力,港口處于蓄勢待發的狀態。
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尚未恢復
再從行業來看看1、2月的出口數據,可能會得到更多信息。
先說壞消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確實還在下跌。
在我國2月出口的二十二類商品中(根據HS分類),有九項商品2月同比增幅還處于負值。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一類、第十二類和第二十類。
這三類商品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份額都排入中國出口的前十名,但同比增幅情況已至少連續4個月下跌,且尚未出現回暖跡象。
以第十一類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為例。
在今年2月,這類商品的出口占比達到8.02%,是中國第三大出口商品。但同比增幅已連續6個月為負值,且下降幅度不斷增加。
但好消息是,絕大多數出口商品正逐漸復蘇,尤其是高技術產品。
例如, 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類商品,已逐漸從疫情的陰影中走出。數據顯示,從2020年年中起,該類商品的出口便保持同比的正向增長,出口總額波動升高。
其中,電動車展現出驚人的增勢。
相比去年1、2月份,無論是純電動乘用車,還是混合動力乘用車,出口量都在攀升。以純電動乘用車為例,去年八月單月出口量超過10萬輛,此后同比增幅繼續上漲,均超過50%的漲幅,最高時達到127.8%。
此外,像是我國出口第一大類的機電產品,盡管2月同比增幅依舊為負值,但從趨勢上來看,降幅已在收窄,出口規模不斷恢復。
“中國制造”正被替代嗎
接下來一個問題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額的連續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否真的發生了轉折式的產業轉移了?
至少目前還沒有。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最新發布的《2022年世界貿易統計評論》,中國依舊穩居全球紡織制品服裝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并且2021年出口規模創本世紀以來新高,同比增長8.8%。
以美國而言,中國也依舊是其紡織品的最大來源國。
從近十年來看,除去2020年較為特殊,美國從中國進口紡織品的占比一直穩定在38%左右,雖然2022年占比有所下降,但幅度較小。
而印度、越南等國也并未在紡織制品上取代中國的地位,即使印度近兩年出口美國占比有所提升,但依舊與中國保持一定差距。
再以鞋類為例。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近十年來,中國出口歐盟鞋類商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從最高的50%,下降到40%左右。反之,越南的鞋類出口比重不斷提高。
所以,產業轉移其實早就存在,但是漸進式的,中國目前依舊是歐盟鞋類的主要出口國,與越南的占比存在近2倍的差距。
不過,政治因素的干擾可能會使產業轉移加速。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美國對中國進口鞋類增收關稅,導致中國鞋類在美漲價,部分企業從中國撤場,轉向東南亞。中國出口美國鞋類商品的占比出現滑坡式下降。對比2011年,2022年中國出口美國鞋類商品的金額縮減了15.4%,占比也從73.8%下跌至38.93%。
海外市場有些買不動了
當然,中國的出口是否能復蘇,離開需求的變化談論是荒謬的。
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的中國出口大幅回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外部需求的低迷。
疫情前兩年,美國政府加大了財政刺激力度,給居民、企業都發了不少錢,刺激力度甚至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貨幣放水一是導致居民消費需求提前釋放,二是為通脹埋下了隱患。隨著疫情導致了全球供應鏈中斷、俄烏危機推高了能源價格,通脹在2022年不期而至。
一邊是已經提前釋放的消費,一邊是不斷上漲的貨品價格,老百姓自然不再愿意花錢。從數據上來看,2021年年中,美國私人消費力達到峰值,此后迅速下降。
老百姓的需求不振,迅速傳遞到零售企業,據統計,2022年下半年,美國零售商月均庫存同比上漲20.6%、環比上漲8%。
其中,服裝、服裝面料的庫存比最夸張。近一年來增加了53個百分點。
貨物堆積賣不出去,企業當然會放慢進口。
因此,中國外貿今年將走出一條怎樣的曲線,影響因素太多了!
開年數據來看,外貿整體處于回升通道,部分商品(主要是非耐用品)出口總額相比歷史同期水平確實有所下降,但機電、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增加,這將為外貿復蘇增添動力。
外需走弱、訂單下降目前來看仍是今年中國外貿面臨的挑戰之一。短期內外需走軟形勢可能難以根本性扭轉,應重點關注其變化對經濟預期的影響。至于“產業鏈轉移”的擔憂,從目前來看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