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3月23日,有河南鄭州網友報料稱:常莊水庫道李村附近疑似發現大量漢朝古墓!消息很快引起網友熱議。現場的視頻顯示,有文保部門人士帶著施工
3月23日,有河南鄭州網友報料稱:常莊水庫道李村附近疑似發現大量漢朝古墓!消息很快引起網友熱議。
現場的視頻顯示,有文保部門人士帶著施工工人,在一大片黃土地上正在開挖,顯露出很多古代墓葬坑。
據當地村民介紹,該古墓已經挖了二十多天左右,上午已將被挖出的陶陶罐罐,以及銅鏡等物品運走,現場只剩下一部分方磚正在被轉運。
村民稱,目前墓坑已經被完全填埋,水庫周邊已拉上警戒線。還有很多東西埋在地底下未被挖出……
墓中空心磚近成人身高
水庫兩岸已出土了上百座古墓葬
現場可以看到,挖出的墓磚表面,花紋十分精美,紋路清晰可見,個頭之大也令人吃驚。有網友驚呼“想不到老祖先還燒過這么大的磚!”
公開資料顯示,道李村位于鄭州市西南部,西臨常莊水庫,東臨賈魯河。
當地人士稱,這個村子雖然不算大,但是傳說卻十分豐富,歷史遺存也較多。
常莊水庫未形成之前,是一道溝壑縱橫、丘陵起伏的土嶺,土嶺上植被茂盛,遠遠望去好似一條巨龍在此橫臥。
當地人士熱議說,“這次墓里發現好多漢磚,上面有圖案,看著挺不錯的。”
“這類遺址在鄭州很多,距今3000年以上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有四五十個。隨便一個土坷垃,都是幾千年的文化。”
為此,橙柿互動聯系了鄭州市常莊水庫管理處。
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說,“目前,水庫正在清淤庫容,水流非常少。這次的發掘單位不是我們水庫,這事情文保和工程部門比較清楚。”
據鄭州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介紹:常莊水庫加固提升工程包括水庫庫區清淤擴容工程、溢洪道閘提升改造工程等內容。工程總投資為11.19億元。
鄭州市文物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這里是有考古項目,屬于正常的考古發掘工作。”至于詳細情況,工作人員表示項目正在進行中,不方便透露。
道李村的村干部向橙柿互動證實:最近確實有漢墓被發現,目前文物部門正在發掘中,具體的情況還不清楚。
當地村民李先生告訴記者,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頭一次發現。這些年,水庫兩岸已經發現了上百座古墓葬。
“以前水庫到了枯水季節,還有人河床上撿到好多陶片,上面有麻繩的花紋……”
橙柿互動了解到,道李村曾有一座古城,年代湮不可考,目前文保部門尚無定論。
早在1964年,道李村在平整土地時,在古城北關發現了成片的古墓,疑為漢代。
那年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戰刀、鐵鎧、護心鏡、陶罐、瓦碗等。
在陶罐里,考古人員發現里面居然還盛有谷子、高粱。出土時,谷子仍保持原來的形狀,但一見風和光,這些谷物就化成了灰粉。
所發現的墓磚大多是空心畫像磚,表現內容豐富:有車騎儀仗、神話故事、奇葩異卉等。
出土的文物中,有價值的都被文物部門收藏。但由于磚室墓太多,部分畫像磚散落在了民間……
2017年4月,在常莊水庫西側的常莊村,有市民反映,他家的宅基地下竟然挖出大量的古墓。
古墓藏中場景令人驚駭:除了正常安葬的死者,有一部分尸骨像是集體埋在一起的,有的尸骨還張著嘴,好像在“大喊”……
據文保部門考證,這里是兩處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群。
當年10月,在上次挖出的古墓群附近,再次挖出大量古墓群。
古墓葬的場景同樣令人驚異:有的古墓中是空墓穴,而有的墓中部分尸骨沒有頭顱,有的缺胳膊少腿,還有尸骨雙腿上有明顯捆綁過的痕跡……
經考古人員初步判定,墓群主人時代跨度為東周至漢代。
2018年4月,有市民稱,這里又發現一批古墓群:一萬平米的工地上,竟然“扎堆”了191座墓葬。
現場考古人員表示,初步判定為春秋戰國時期家族古墓群,距今約有2000多年歷史。
那么,為什么這里接連發現古墓群呢?
考古工作者介紹,從時代來看,這些古墓群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可能屬于鄭國、韓國。
這對于東周時期的喪葬制度、社會結構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都提供了很好的考古學資料,對鄭州歷史文化內涵提升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
古人就造出巨大而精美的空心磚
橙柿互動注意到,現場視頻顯示,這次從水庫古墓中發現的大量墓磚個頭巨大,多為空心磚,長度達到一米左右。
考古界有觀點認為,空心磚的制作工藝,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復雜而細致的工程。但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門技藝就已經很成熟。
杭州的朱先生,多年游歷與研究過全國數百家文博和文保點,他告訴橙柿互動說——
漢磚,在東漢墓葬中跟漢石一樣,常有見到。相對來說,磚少于石,這么大的漢磚比較罕見。
漢墓的磚石比較有名的,像山東沂南縣的北寨墓群、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都有收藏。
從用途看,漢磚分結構件和裝飾件兩種,前者是承重的砌筑物。后者就是美化墓室的,不承擔構筑作用。當然,也有承重的構件表面也刻畫著線刻,既承重,也美化。
橙柿互動留意到,這次常莊水庫所發現的大量漢磚身上,與河南洛陽燒溝漢墓所出土的陶井模印圖案高度相似,類似常青樹的圖案。
在燒溝61號漢墓中,有兩塊長條形的空心磚橫向連接,構成的畫面長達2.06 米,寬0.25 米。上面繪制13 個大小不同的人物像,描繪的是“二桃殺三士”故事。
漢磚上的精美圖案:二桃殺三士
有考古學術觀點認為:畫像石、墓室壁畫、空心磚是漢代最具代表性的墓葬藝術。
空心磚是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的民間藝術,學術界常見的名稱還有畫像磚、畫像空心磚、空心畫像磚等幾種不同的稱謂。
它與畫像石、墓室壁畫一起構成了偉大的漢代墓葬藝術。空心磚在建筑師的眼中是建筑材料,在藝術家的眼中是藝術作品。它相比于畫像石,圖像更加簡潔生動,成本卻更加低廉。
空心磚是以黏土為原料,內部空心,外部模印圖案或者畫像,入窯燒制后成型,在中原地區發掘的戰國和漢代的墓葬中,比較廣泛地作為建筑材料使用的一種建筑構件。
一方面是墓室的建筑構件,另一方面又是一種藝術裝飾。
燒溝61號漢墓用了大量空心磚
考古專家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代空心磚的紋飾和畫像是空心磚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能夠反映漢代喪葬觀念變化的主要因素。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對漢磚的原料有詳細記載,高度盛贊產于江浙地區的泥料最上乘——
“凡埏泥造磚,亦掘地驗辨土色,或藍或白,或紅或黃,閩產多紅泥,藍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汲水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
有專家認為,我國空心磚的歷史,時間可以追溯到戰國中晚期,源遠流長,在中國建筑史上產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