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2022年到現在,中國人口進入負增長時代,出生率下降使得年出生人口不到1000萬。這一情況引發了人們對于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的
隨著2022年到現在,中國人口進入負增長時代,出生率下降使得年出生人口不到1000萬。這一情況引發了人們對于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的擔憂。面對此種情況,為了保證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需要引領全社會建立正確的人口觀,認真對待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積極尋找并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充分挖掘人口變動中的積極因素,以更好地應對人口負增長的形勢。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在近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人口負增長雖然不可避免,但是我們不必過度焦慮,而是要積極應對,在現有條件基礎上,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人口發展模式。這樣可以更好地應對當前的人口挑戰,并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經濟社會方面,人口負增長所帶來的影響十分顯著。除了就業市場壓力加大、產業結構亟待調整等問題外,還會涉及Pension 體系、醫療服務等方面的壓力。但是,人口變動中也有積極因素,比如勞動者的素質和工資收入都有望得到提高,這將為中國市場的經濟轉型提供新的機遇。
此外,賀丹指出,人口負增長帶來的老齡化問題也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洪水猛獸。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人們的健康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因此老人們的生命定格在80歲以上的情況也不再少見。樂觀的預期,是未來健康預期壽命,也就是預期壽命的健康部分會隨之延長,因此“長壽”不僅意味著存在老齡化問題,而且意味著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也會得到改善,更好地應對老年人口增多的問題。
賀丹指出,要應對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問題,必須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比如鼓勵生育,積極推行“晚育、少育”政策,讓年輕夫妻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有更好的生育計劃和撫養條件;同時,也要通過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同時推動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以保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總之,人口負增長的到來,不代表經濟和社會的倒退,而是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人口變動的積極意義,全面分析其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尋找更好的應對方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