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35歲就業門檻持續引發熱議,職場上的年齡焦慮一度成為輿論焦點。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
近年來,“35歲就業門檻”持續引發熱議,職場上的“年齡焦慮”一度成為輿論焦點。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擬向大會提交《打破35歲職場門檻,建設中高齡勞動者友好社會》提案。提案中建議:“加大反年齡歧視就業立法和執法監督力度,加強對中高齡勞動者就業服務,加速培育人盡其才勞動力市場,加快建設中高齡勞動者友好社會”。
如何打破年齡歧視?
不得把年齡作為招聘、晉升或辭退的紅線
呂國泉在提案中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老齡化日益嚴重,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提出“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35歲職場門檻”與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不僅侵犯了中高齡勞動者就業權益,造成就業市場惡性內卷,勞動者只能趁年輕賺快錢,沒有時間精力提高職業技能,且有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導致人力浪費與人才斷層。
在呂國泉看來,人為強化“就業難”與“招工難”結構性就業難題,會掣肘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國家建設,影響共同富裕實現,引發就業焦慮、低生育率等一系列經濟問題、社會問題。
針對年齡歧視現狀,呂國泉建議,要強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確就業年齡歧視判定標準,增加監管處罰可操作性,對各年齡段勞動者給予平等就業保護,要求用人單位不得將年齡作為招聘、晉升或辭退的紅線。對用人單位有形或無形的年齡限制的做法,加強勞動行政監察和群眾監督,加大懲處力度。加強普法工作,引導勞動者運用法律保障平等就業權。
中高齡勞動者就業難何解?
探索建立錄用中高齡勞動者激勵機制
在呂國泉看來,一些企業認為35歲意味著工作熱情和工作精力下降,這是習慣收割青春紅利的“掐尖”方式,忽視了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人力支撐和資源經驗儲備。
對此,他建議,要加速培育人盡其才勞動力市場,大力開發中高齡人力資源,營造友好的人才流轉就業市場。引導各行各業加強職工職業生涯規劃,打造適合各年齡段融合發展的企業文化。建立暢通的職位晉升、崗位流通渠道,讓各年齡段勞動者都有施展才華的舞臺。探索建立錄用中高齡勞動者激勵機制,對聘任一定比例的用人單位給予一定補貼。
此外,他還提出,要鼓勵中年人才返鄉建設,支持三四線城市地方政府出臺“倦鳥歸巢”人才回流計劃,實現人才發展和地區經濟雙贏局面。
對于中高齡勞動者“就業難”的情況,呂國泉提出,政府、用人單位等應完善職工培訓機制,擴大中高齡勞動者教育資源供給,提供更多崗位技能、再就業培訓等精準服務,提高其就業率和競爭力,特別是針對受教育水平偏低、技能單一的中高齡就業困難人員,推出更多幫扶措施,組織專家給予職業指導、培訓項目推介和就業創業政策咨詢等服務。探索創設中高齡勞動者創業基金或中高齡勞動者失業保險基金,給他們創造提升能力和更新知識的機會。
同時,呂國泉表示,解決“35歲+”群體面臨著求職難、流動難、晉升難、再就業難等現實問題,還要加大宣傳教育,讓全社會意識到中高齡勞動者不僅是每個家庭的頂梁柱,也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關注支持他們是全社會的責任。引導用人單位認識到這一群體的就業優勢,倡導各行業招工消除年齡歧視,幫助因經濟、疫情及其他情況面臨下崗再就業人群打破35歲年齡限制。
他提議道,機關單位應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探索放開公務員考試35周歲限制,推動形成尊重中高齡就業者的良好社會風尚和積極的心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