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雞鳴島,位于榮成市港西鎮虎頭角北約8公里海域中,面積僅有0 31平方公里。上世紀80年代前,雞鳴島村的村民出島靠一條小機帆船,要確定何時
雞鳴島,位于榮成市港西鎮虎頭角北約8公里海域中,面積僅有0.31平方公里。上世紀80年代前,雞鳴島村的村民出島靠一條小機帆船,要確定何時出船,靠的是最原始的放煙火發信號。
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看病是個問題。1966年,十五歲的孫德連被村里選派到龍須島漁業衛生訓練班學習后,小島便有了“赤腳醫生”。
如今72歲的他,已經行醫五十六年,為無數鄉親醫治了病痛,成了小島上的“生命守護神”。一個小藥箱,一個人,56年堅守……樸實的孫德連從不覺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在他心里,他只是完成了自己身為一名醫生的使命。
醫者無言,大愛有聲,這份無聲的堅守感動了無數人。相關報道一經發布,立刻獲得大量網友點贊,話題#72歲赤腳醫生堅守彈丸小島56年#登上全國熱搜,70家媒體轉發,閱讀量超過1116.9萬。
人民網轉發并點評:“擇一事,終一生。守島一生,是他對醫者仁心最好的詮釋。”
在島上最怕出現大風天,有危重病人需要轉院急救,孫德連清晰記得,曾經有一位漁船上的捻工,突發急性闌尾炎,卻遭遇連續七天海上大風,“我以我最大的努力,保證闌尾炎別轉成急性腹膜炎。”孫德連回憶起當年的情況,還心有余悸,因為患者一旦形成急性腹膜炎,將有生命危險。七天后,孫德連親自護送患者出島手術,由于他的有效救治,挽救了患者生命。
這件事給了孫德連堅持的勇氣,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兩次放棄離開交通不便、閉塞的雞鳴島的機會,他說:“如果我走了,再有這種事,誰上?”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哪怕是半夜敲門求醫,他拎著藥箱就走,五十六年來,孫德連從不收取掛號費、診療費,僅收取藥費。對貧困家庭,他還墊付藥費,時間久了,到底墊付了多少,他也記不清了。
島上沒有B超、胸透、CT等檢查儀器,更沒有分科診療的醫生,他必須具備獨立診治和判斷各種病痛的能力,為此,上世紀80年代,孫德連還通過函授學習,取得了醫學專業的大專文憑。雞鳴島現有村民以老人居多,他為每一位老人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檔案:誰的血壓有多高、誰的血糖需要控制,誰的藥馬上就要吃完了,誰的行動不便需要去家里問診,這些工作日志不需要本子,都刻在他心里。
除了探親生病外,孫德連很少走出海島。他不在的日子,淳樸的村民們總會念叨著他的好。
“不管是誰,什么時間,都是隨叫隨到。”
“他不在島上,我們都不敢生病。”
“俺這醫生真的是特別特別特別的好。”
……
孫德連本已退休,隨著雞鳴島旅游的開發,他和老伴也想掛牌搞民宿增加收入,但因無人接替村醫,組織讓他繼續留任村醫,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老伴周月香特別支持他:“他做這個工作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很支持他,我跟他說你就堅持著干,能干到多大歲數就干到多大歲數。”
擇一事,終一生。守島一生,是守島醫生孫德連的選擇,選擇的背后,是他對醫者仁心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