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跨越萬水千山,只為一家團圓;走過千山萬水,開始新的打拼。春節長假指標將盡,這兩天,很多人踏上返程旅途,后備箱又成了熱詞。近日,回湖
跨越萬水千山,只為一家團圓;走過千山萬水,開始新的打拼。
春節長假“指標”將盡,這兩天,很多人踏上返程旅途,“后備箱”又成了熱詞。近日,回湖北老家過年的羅先生拍攝的一段小視頻上了熱搜,新鮮的蔬菜、花生,還有家里的腌菜……滿滿當當,整個后備箱被媽媽裝了個“菜市場”。
每年都有人曬后備箱,而這樣的場景,也每每觸動人心。那些裝在后備箱里的各色土貨,是父母欲言又止的關切,是成年人日漸醇厚濃烈的鄉愁,也是你與故園鄉土撕扯不斷的血脈牽連。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口味,每個人也都有屬于自己的故鄉記憶。當在外闖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當你總是在故鄉與他鄉之間游走,媽媽給你裝滿的后備箱,實際上就是一個移動的故鄉,就是一個始終追隨、永遠護持的親情港灣。
外婆做的艾葉粑粑,媽媽做的辣椒醬,家鄉特有的香腸、圓子、蛋餃,還有土雞、土雞蛋……裝滿行囊的是沉甸甸的美食,裝不完的是家人的牽掛。
你在外邊過得怎么樣?吃得慣嗎?住得好嗎?遠在故鄉的爸媽可能管不到,但爸媽總是會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惦念。從家里帶回去的“特色”,是家鄉的味道,也是一種被悉心照顧、無遠弗屆的妥帖感。
很多人也注意到,這些年來,返鄉的人曬出的“土貨”越來越豐富、充盈了。為什么媽媽能夠給兒女帶走的東西越來越多?因為如今的鄉土中國,發展得確實越來越好了,家家戶戶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巨大變化。
每一種生活都是交互的。當下城鄉之間的這種互動,雖只發生在家人之間,但卻同樣具有社會學的價值。在外打拼的人固然要反哺鄉土,而如今的鄉村,也越來越有能力給予在外的兒女以切實的幫助。這與人們之前的慣常認知并不相同,但無疑是一種可喜的變化。
一個越來越豐富的后備箱,在讓回城的人感受父母關切的同時,也會有一份穩穩的踏實感。大家都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的事情,都在各自的軌道里努力奔跑。這種庸常的日子,不就是我們長久以來想要的生活嗎?
一個春節長假,與家人在一起,親情就是所有的一切。回家的人放下外邊的硬殼,體驗久違了的舒適姿勢;而父母家人卻在扳著手指頭數著孩子們離開的日子。
跨越萬水千山,只為一家團圓;走過千山萬水,開始新的打拼。這也是一種常態,生生不息,永不言棄。
回程吧。收拾好心情,打包“愛與牽掛”,回到自己的軌道上,這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人生的必然。而你也在與故鄉親人的離離合合中,漸漸成為故鄉,成為記憶,成為鄉愁。
就在一周前,回家過年的人還在“曬”給家人的禮物,那時打包回家的,是滿滿的“愛與喜悅”;如今,返程的人打包帶走的則是滿滿的“愛與牽掛”。不一樣的方向,一樣的愛的深情,這來來往往也承載了一個傳統中國的悠長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