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春節只是國人的節日嗎?當然不是。為喜迎中國玉兔,共度中國春節,世界各地早早地做好了準備。比如,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世貿中心等地標
春節只是國人的節日嗎?當然不是。
為喜迎中國“玉兔”,共度中國春節,世界各地早早地做好了準備。
比如,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世貿中心等地標性建筑點亮了中國紅;在英國首都,倫敦眼被裝點上春節標志性顏色——紅色和金色;在意大利羅馬,兔年春節主題的電車行駛于大街小巷;在瑞士,有“歐洲屋脊”美譽的少女峰打造了驚喜禮物——冰雕兔;在泰國曼谷耀華力路,傳遞“兔年吉祥如意”祝福的中國燈籠展吸引了大批當地民眾和游客……與此同時,今年不少國家和國際組織還發行了兔年特別版郵票。
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加之一些國家和地區將其列入法定節假日,中國春節已然成為世界性節日符號。
那么,春節文化為何會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又該如何更好地讓春節文化走向國際呢?
一
有道是,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節慶之一,伴隨著中華民族對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春節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如今在一些東南亞國家,新春舞獅是必不可少的項目。逛廟會、撈魚生,熱鬧非凡。而大多數過春節的美國人、英國人,則喜歡在家中布置諸如中國結、春聯等新春裝飾,參加華人社區舉辦的歡慶活動,看巡游、放煙花,品嘗中國傳統美食等等。
在法國,每逢春節,不僅是華人聚居區,就連巴黎市政廣場也會掛上大紅燈籠,一些知名連鎖超市會開辟專柜銷售中國食品。加拿大多倫多的“中西匯粹”新年音樂會迄今已舉辦16屆,用音樂會迎接新春已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此外,在埃塞俄比亞、沙特、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各具特色的慶?;顒?,并且形式越來越多元化。
比如今年,作為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中國年活動之一的澳中春晚時隔三年再度回歸,近500位澳中藝術家歡聚一堂,同臺表演古典中國民樂、多民族歌舞、歌劇魅影等。
同樣在澳洲,以迎春為主題,由浙江民族樂團演奏的民族管弦樂“詩畫浙江”和浙江歌舞劇院舞集“良渚”上線,并在臉書、推特、優兔等社交媒體同步推廣,向澳大利亞公眾以及海外受眾展現浙江富足、細膩、柔婉的江南風格和中華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亞洲文化圈到中東文化圈,春節的輻射范圍越來越廣。春節文化發展至今,其內涵已經變得更加豐富,被賦予了更多現代化、國際化元素。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春節文化傳遞出的喜慶感、包容性、互動性拉近了中國與世界人民的距離。所以,難怪網友說:“中國人過個年,感覺全世界都在過年。”
二
春節滿足了人們對親情的普遍渴望、對儀式感的普遍追求,又因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春節文化的世界性表達力和各國人民對其的認同感得以不斷增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7年曾計算過中國春運的里程數,當年春運總里程達到12億公里,約等于地球到太陽距離的8倍,幾乎相當于飛到土星度了個假。
海外媒體之所以特別關注中國春運,并不僅僅是因為對這個“人類在地球上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集體活動”產生新奇感,更是因為親情與分享是全人類的共同情結。
在西方,也有一些意義重大的節日,人們要回到家中,共進晚餐,圍爐彈唱,互贈禮物,那些歡笑、惜別、流淚、擁抱的場景,也成為無數節日主題影片中最能打動人的畫面。
可見,不論是信奉個人主義的西方國家,還是受儒釋道合流思想影響且更具集體主義觀念的中國,不論是根植于鄉土文明的“大家族”,還是工業化、城市化變革之下的“小家庭”,在重要的節日里與父母、愛人、子女的團聚之意,是四海共通之心。
而春節所反映出的恰恰是人們對家的極致追求。放眼我們這個“地球村”大家庭,正是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的。中國春節文化里所包含的對家的無比珍視,對幸福、平安、和平等價值的高度認同,也是全人類的共同信仰和追求,這是中國春節能凝聚人心的文化價值,也是中國春節能被全世界接納的情感基礎。
另一方面,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不同的儀式感成為人們不斷尋求新的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所以,即便對中國春節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一知半解,但多一個能獲得儀式感的途徑、多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對很多外國人來說也是喜聞樂見的。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春節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聚變出越來越大的吸引力,已然成為世界了解新時代中國、中國與世界對話的一扇重要窗口。
新春伊始,多國領導人和駐華總領事以及眾多世界名人,紛紛通過發賀詞、錄短片、用中文拜年等方式,向全球華人送上祝福,恭賀新春快樂。各大國際品牌紛紛推出春節限定款或十二生肖紀念款產品,以春節元素吸引中國消費者。
因此,春節在全球的流行,不僅印證了春節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意味著世界越來越希望更深入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三
都說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要立希望。此時,中國人總是寄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么,讓世界更好地擁抱中國春節文化便是“更進一步”的具體指向之一。
為實現這樣的希冀,筆者以為要繼續練好“三種內功”。
其一,“品牌功”,以廣受世界各地民眾喜愛的文化品牌活動“歡樂春節”為借鑒,進一步打響中國春節的品牌知名度,努力讓世界與中國春節同步同樂。
“歡樂春節”自2001年起已經連續舉辦了22年,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越來越多的春節文化元素融入活動中,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共享中華文化之美、傳統藝術之美、中式生活之美的重要平臺。
其二,“技術功”,以形式多、創意新、互動強、輻射廣的云演出、虛擬展為借鑒,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元素,努力讓世界與中國春節互通互動。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以交響樂、民樂、舞蹈、魔術雜技、傳統戲曲、博物館展覽等為內容載體的春節文化,從線下拓展到線上,以線下線上相融合的方式,依托在線3D影像、新媒體等手段,全面體現春節的傳統性和國際性。
其三,“概念功”,以中國國潮國風品牌在春節期間走俏海外市場為借鑒,努力讓世界與中國春節相知相愛。
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前夕,速賣通上有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搜索了“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Rabbit Year(兔年)”“Spring Festival(春節)”等關鍵詞的春節類相關商品。“春節”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在去年虎年爆發的基礎上仍呈兩位數增長。其中,潮玩品牌泡泡瑪特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了80%,中國風晚禮服也受到歡迎。
由此可見,海外消費者對春節元素的商品購買需求仍在不斷增大,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核、符合現代審美的時尚概念產品,不僅擁有國際市場的巨大潛力,更有望成為讓越來越多人愛上春節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這個擁有“兩頭春”、象征著雙重祥瑞的兔年伊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既傳統又現代、既屬于民族又屬于世界的中華節慶,將承載著歡樂,寄寓著希望,祝福世界更加美好,并以生機勃勃的姿態帶給世界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下一篇:德援助烏坦克 俄外交官發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