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在一些學校,擴大化的舉報正在影響著老師的教學,很多老師現在連正常的批評都不敢履行。湖北某公立小學一名老師就遇到件...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在一些學校,擴大化的舉報正在影響著老師的教學,很多老師現在連正常的批評都不敢履行。
湖北某公立小學一名老師就遇到件“挺奇怪的事”。入職沒多久,年級主任提醒她,不要開車上班了。“車也沒有停到學校里,為什么?”這名老師起先沒有理會。但隔了一段時間,主任又找她,告訴她有家長幾次舉報到教育局,說是一個剛畢業的老師開車上班太招搖。家長言下之意,老師開車上班對學生“影響不好”。這名老師只能改騎電動車。
倘若說這樣的事只是個案,似乎也不必大驚小怪,畢竟家長有監督學校和老師的權利。然而動輒舉報老師,擴大化舉報,甚至污名化老師成為一種現象,就必須引起重視了。
有老師因為晚了三個小時回復家長信息、作業布置得“太少”而被舉報;因為穿了一條裙子,一位老師被學生媽媽投訴“穿得妖里妖氣,不像正經人”;還有一位老師,入職第二天就被家長舉報沒有經驗、帶不好班……如此離譜舉報越來越擴大化,長此以往,老師還怎么教孩子?有媒體梳理在2021年就有7起幼兒園虐童、性侵等不實舉報,在家長中引起巨大恐慌。
事實上,一旦接到舉報,真正恐慌的是學校和老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擴大化舉報的現象?
第一個問題,家長應當如何對待老師?每個家長出于對自己孩子的關注愛護,都在乎老師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在乎老師對孩子的態度,這種心理是正常的。但家長不能以扭曲的心態來認定老師的對與錯。舉凡自己“看不慣”,或捕風捉影,就立馬舉報,這并不有利于家長與老師的關系,相反會影響老師的正常教學,最終還是會害了自己的孩子。
家長與老師要建立良好的關系,除了老師為人師表,嚴于律己,從家長方來說,發自內心的尊師——尊重老師的人格和專業,也是個關鍵。教育也是個“專業活”,家長支持老師、配合老師,家校合作才能共同培養好孩子。
當然,“尊師”并不等于不要監督,不是要剝奪家長對老師及學校的監督權。但是,這種監督是建立在尊重和事實基礎上的。因為尊師,所以可以批評老師。但這種批評,不是無中生有,不是沒有原則,不是想當然亂猜想,也不是干涉老師的正常教學方式。說到底,家長的批評既要負道德責任,也要負法律責任。
對老師污名化式的擴大舉報,恰恰是一些家長不尊重老師的心態在作怪。讓老師戰戰兢兢、動輒得咎,對教育事業有百害而無一益。一位從教二十多年的副校長坦言,擴大化的舉報能占到他處理的舉報事務的一半以上。這背后的隱憂在于,很多老師現在連正常的批評都不敢履行,“跪著的老師,真的教不出站著的學生”。長此以往,教育的希望在哪里?
第二個問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如何處理舉報?2018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針對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明確表示堅持師德第一標準,對師德違規問題“零容忍”并嚴肅懲處。這些年,有關部門和學校對于涉及到老師的舉報信件高度重視,做到“件件有著落”。
問題是,對于舉報信件和線索,有關部門該怎樣正確研判?現在有的行政管理部門,一接到舉報或者網上有輿情,便大為驚慌,在事實弄清之前,單純為了息事寧人而“一邊倒向舉報人”,這樣的“高度重視”,就難以避免“潑臟水連嬰兒也一起倒出去了”,就會誤傷受到不實舉報的老師,也助長了不實舉報。
面對師德師風問題,如老師體罰學生、有償補課、收受禮金禮品等原則性問題,家長當然可以投訴,向學校和相關部門反映。但面對其他擴大化舉報,尤其是與教育教學和學生切身利益無關的不實舉報,有關部門應當“一碗水端平”,要保護學生,也要保護老師,“兩手都硬”。對不實舉報要及時澄清,更要給受委屈的老師一個說法。
擴大化舉報,對老師的污名化,不是一個社會的正常現象,家長、學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社會都不應助長這種行為。
上一篇:研招網回應女生手滑拒絕保研通知 提醒廣大學生要謹慎操作
下一篇:最后一頁